关闭本页 |
滨海古园海葬纪念苑电子墓碑受到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关注
|
|
|
滨海古园海葬纪念苑于2010年清明改建,并引进了德国高科技露天电子触摸屏,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注。近期,在11月30日的英国《金融时报》上,海葬纪念苑的电子触摸屏也受到了该报记者帕提•沃德米尔的关注。
沃德米尔在《绿色殡葬》一文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上海近年来的发展,分析在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趋减少的背景下,传统殡葬业的转型与出路,并指出海葬是解决大城市每年因大量人口去世而不断增长的墓地需求的有效方法,其中就提到了滨海古园的电子触摸屏。他在文中写道:“进行海葬时,死者的姓名会镌刻在上海古老的滨海公墓(Binhai cemetery)中的公共墓碑上,政府也会提供一个电子墓碑以供发表图片和悼词。”
滨海古园海葬纪念苑的电子墓碑为何能得到一位国外记者的关注?笔者认为,一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二十年间,上海市一直为推行海葬而努力,共举行了153次海葬仪式,送别了20883位逝者回归海洋,这一成绩不容忽视。二是露天电子墓碑的创新特点,这一高科技产品进入殡葬业,本身就走在了国内乃至世界行业的前列,成为上海积极推行科技殡葬的成果。三是滨海古园建起了目前上海市唯一的一个海葬纪念苑,为海葬者的家属提供了一个祭奠亲人的场所,并不断积极创新,以电子墓碑替代传统墓碑,进一步实现了海葬逝者不占用后代子孙土地的初衷,也体现了海葬推广中的人文关怀。
据悉, 12月12日,“上海市推广海葬20周年纪念仪式暨新版《海葬证书》发证仪式”也将在滨海古园海葬纪念苑举行。
英国《金融时报》帕提•沃德米尔:《绿色殡葬》,参见以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