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业界观察:上海连锁便利店发展又早又快

 
  连锁便利店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在上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商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其鲜明的标识、丰富的商品、多样的服务,为促进经济发展、便利人民生活、增加社会就业、美化城市市容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赢得了广泛赞誉,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目前,上海市内有连锁便利店4300余家,就业人数近4万人,以1800万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4200人对应一家便利店。2008年,上海市内主要连锁便利店商品零售额61.5亿元,同比增长4.85%,占全市超市零售业销售份额约15%,其中,好德可的两品牌销售额约27.6亿元,快客销售额约16.4亿元。2009年上半年,上海市内主要连锁便利店商品零售额26亿元,同比微降1.85%。
 
  上海连锁便利店起步早、发展快。1993年,便利店开始在上海出现。1994年,上海市政府将发展便利店列入当年实事工程。1996年,上海第一家与国际接轨的24小时营业标准便利店罗森开业。经历了长时间的市场培育阶段后,近几年连锁便利店发展进入快车道,门店数超过了4300家。
 
  目前上海市内连锁便利店以内资企业为主导,外资便利店主要占据高端市场。主要品牌有内资的好德、可的、快客、良友、光明,中外合资的罗森,外商独资的全家、喜士多、7-ELEVEN等。内外资门店总数比例约为3:1,其中规模较大的好德可的公司约有1500家门店,快客公司约有1300家。
 
  上海市内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从繁华街区到居民社区,从综合商场到写字楼,从学校到医院,随处可见。连锁便利店提供约3000种商品,涵盖民生必需的油、盐、米、醋、酱、茶等各方面,同时代收各类公用事业费,代售部分文化体育娱乐门票,极大便利了居民生活。
 
  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连锁便利店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上海连锁便利店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后,到2004年才整体实现盈利,目前仍处于微利期,商品销售毛利率18%-20%,年平均净利率为1%。
 
  从便利店自身看,一是部分地区门店密度过大,门贴门的竞争方式使得竞争过于激烈。二是便利店商品价格偏高,同样商品比大型超市高10%以上,使得低收入者、大宗购买者往往选择其他业态。三是连锁便利店公司规模总体偏小,如7-ELEVEN全球门店多达数万家,而上海最大的好德可的公司全部门店只有不到2400家。四是物流分散,信息化程度偏低,尚未建立满足多品种、小批量、高频度的统一物流配送体系。
 
  另外,从外部环境看,门店租金连年提高,涨幅过大。据反映,2006年以后,上海门店租金每年涨幅达30%以上,给便利店行业带来很大成本压力,盈利受阻。
再则,现行的税收体制不能实现跨区域合并报税,便利店公司在新区域开店必须重新设立公司,在当地单独报税,给便利店管理带来不便。(来源:在线国际商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