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因与意义
一、上海自贸区区域范围
今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八之后经济领域改革的巨大措施,是国家战略、上海大事。从名称中可以看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自由贸易区之一不是唯一的自由贸易区,同时对于上海来说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以达到良好的结果。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比如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航运、物流和香港自由贸易区金融、货币流通等方面的成功做法,他山之石,可为我用。
自贸区涵盖上海的洋山港、浦东空港和外高桥保税区以及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两港两区”,共计28.7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洋山港是处在杭州湾里,水深15-16米,可以常年停留大小船只。洋山港有大洋山港和小洋山港两个港区组成,总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多点,功能是货物的卸载和中转。临港新城区域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多点,进入自贸区的有8.4平方公里。浦东机场主要做空运服务,只有3个平方公里多点进入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是自贸区的核心部分,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保税区,已有10.6多平方公里保税区,建设相对比较成熟,目前有了1万多家进出口公司和出口加工企业,也有一些进口公司。当前又有6个多平方公里划入自由贸易区,新开发的区域主要用来做商务、休闲、服务、金融等项目。
二、上海两港两区现状
截止到2012年,两港两区共计200家跨国营运中心,31家跨国大公司的地区总部,50家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这些实体总部和业务大多是在外高桥保税区。浦东空港保税区在2010年建立,洋山港从建成到现在的开始运营也不过2年多的时间,除了建设时间短外,地方也很小,还没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外高桥保税区已经非常成熟,已经成为我国最早的、规模最大的保税区,具有相当的基础。保税区的特点是企业高度集中,占保税区3%的企业数量,创造了保税区50%的经济总量。2012年,上海综合保税区的贸易额预估在千亿美元之上,居中国内地第一。建立了自贸区之后除了面积扩大之外,相应的配套设施也跟上了,还将会做一些改革尝试,这些尝试将对贸易金融的发展大有好处。
三、我国为何要建立自由贸易区
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内忧和外患的综合选择。
(一) 内忧
所谓“内忧”,主要是指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产能过剩。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每个月都在下降,对于生产者来说一直在清仓,利润不断下降,他们因此不愿意制造新的产品。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可看出,我国经济明显处在下滑线。(2)贸易、投资与消费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率降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尤其是贸易,6月份出现负值。这在其他国家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来看,是比较严重的问题。(3)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泰国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我国目前刚刚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底线,这时要是停滞发展将会危及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4)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石油、矿石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我国无定价权);二是劳动用工成本不断攀升(耐克、阿迪达斯均已纷纷将其制造部门全部移出中国);三是产业转型升级尚未成功;四是产业空心化担忧。
(二) 外患
所谓“外患”,是指在WTO多哈回合谈判始终无法推进,区域性的自由贸易谈判发展迅速。国际方面,美国强势推动的TPP(泛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加入,但不久之后就要加入谈判。
由于TPP中美国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协定内容都是围绕美国的利益展开,为了维护东盟国家本身利益,中国2009年初提出建立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但是美国利用钓鱼岛、南海问题兴风作浪,挑拨中国和日本、中国和东亚国家的关系,硬是想把RCEP拆散了,并且迫使这些国家加入了TPP。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相继加入TPP,目前已有12个国家加入TPP以及其谈判中。这迫使中国也将加入TPP。一旦加入谈判形成TPP,中国就必须完全开放金融服务业。所以,中国必须在开放之前,做好准备,进行试验。
(三)“内忧外患”下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可以一为我国提供宝贵的政策管理经验;二有助于我国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三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四、自贸区花落上海
建立上海自贸区的想法由来已久,有着深远的政策背景。
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就提出在上海建立四个“国际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此后,上海开始建设洋山深水港,努力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然而,由于金融体制障碍,金融体系不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上海很难依靠自己力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经济中心。
为何金融监管部门会强烈反对,不愿开放金融资本项目?
中国的金融保护从来都不是以产业为基准的,而是以国有资产为基准的。在中国,任何产业的国有资产比重大,受保护性就强。中国的金融业,国有资产比重是最大的,所以受保护的力度是最强的。世界上的金融业,也只有中国的金融机构是“躺”在那里,就能赚钱的。中国的银行业,比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只需要“躺”在那里,依靠利息差就能成为世界500强。不客气地说,一般人若是中国工商银行或中国银行的总裁,对具体业务可能什么都不懂,照样能赚钱。因为,不需要你懂业务与专业的金融知识,或者理财服务,只需依靠政府垄断与利息差,就能赚钱。这是完全没有经历市竞争造成的恶果,是几十年政府保护造成的恶果。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其第二任期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提出,上海要建立四个“国际中心”,并把建设目标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这就是上海自贸区最原始的雏形。由于建设自贸区遇到很多障碍与阻力,国家选择先划出一个小区域进行试验。但是,结果显示,即使是这么小的区域试验想法,也遇到很大阻力,最终没有成功。
直到卸任半年前,温家宝总理才批示建立上海国际中心的提议,要求各个部门积极研讨与配合。但此后,上海自贸区建设还是被搁浅了,一直到温家宝总理退休前,都没有任何动静。
时至李克强总理上任,他重新提起此事。李克强总理决心进行改革,做出一番事业,明确提出中央要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并且附加筹码,要使上海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点。
将上海作为自由贸易区的首选之地事实上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的一个具体实践。上海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国际贸易、航运设施与制度健全;金融、服务业在全国居于龙头地位;国际化程度也首屈一指,多数世界500强企业在上海都设有分支机构。上海具有综合优势和基础。
五、自贸区的规划
关于上海自贸区的具体规划蓝图还未出台(难产)。
短期政策估计:航运、物流、生产(加工业)和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放开;企业税费的减免和行政审批手续的简除;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减免投资审批(FDI审批变报备,8月16日李克强提请人大暂停自贸区关于外资投资的各项法规);拓展多种贸易模式,目前处在岸、转口贸易,期望发展离岸、期货模式;区内企业相关融资和人民币结算自由化;商品批发、零售,相关短期商务、旅游免签证……
中长期政策估计(政策将可能参照TPP的要求):全面实现商品贸易零关税;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和安全标准达到国际标准;增强经济及法规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减除对特定产业和国有企业的补贴、优惠和政策支持;全面开放金融服务业、开放资本项目、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六、上海自贸区建设重在“实验”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重在“实验”,因此不能单从28平方公里看待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义。实验的意义在于探索有益的经济改革经验,实现“倒逼式”的全国范围改革。杨雄市长反复强调自贸区重在制度建设,突出“可复制性”。中国必将加入TPP等区域自由贸易谈判。全面开放时不我待!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1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出发,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自贸区建设是在国务院加强领导,上海市积极实施,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进行,努力发挥自贸试验区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挑战包括:在自贸区制度建设上,没有符合我国建设目地的国际自贸区范本;对我国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将来的主要挑战来自于知识产权和产品标准的更为严格的要求;对于金融服务业而言,其主要挑战来自于该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将失去政府的政策保护,将受到外企强有力的竞争冲击。
上海自贸区建设具有贸易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符合国家产业升级大方向;具有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