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水官(作者单位:五四公司所属上海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
我的故乡在奉贤区奉城镇西南约3里地一处较大的村落,向南6、7里地就是杭州湾大海滩了,沿村落由东南朝西北的是一条通潮(江)河,一直通往黄浦江,是运输的必经水道,在这一条东西走向河与另一条南北河北头相连处,形成了一片较开阔的三角形水面,那就是“三角洋”的由来。村落中心有一条南北贯通的烂泥路,这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必经之路,随这条烂泥路出村落向北延伸是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走过约2里地就是我要说的故乡的小镇“高桥”了,高桥就是离我童年记忆最近的小镇。
高桥是一座古镇,相传有许多关于高桥的轶事,给人们对于这座江南小镇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由题为《兴盛的奉城高桥集镇》撰文描述:
上海地区有两座高桥,一座在浦东高桥镇,称为北高桥,一座在奉城高桥村,称为南高桥。
高桥,形成陆地时为东海边亢地,所以旧时叫作东皋。据记载,到唐朝开元元年(713),民间一直有“先有高桥,后有奉城”之说,可见高桥在历史上地位不可小觑。
古代高桥曾经有“买鱼论斗”的场面,是以反映出高桥形成市镇后的繁荣景象。整个集镇呈南北走向,镇区河流纵横交错,居民大多依水临街而住,沿碎石街面商贩店铺林立,窄窄的人行道只容一人能过,但买卖的吆喝声、店铺的旗幡却着实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留存至今的小街依稀可以见证这段辉煌的历史。昔日每逢农历四月半庙会,更是商贾云集,镇上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街市热闹非凡。 说起高桥,不得不提起关于高桥的美丽传说、名人和特产。
高桥镇有座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六年。清朝乾隆年间,高桥当地有一乡绅外出,为了夸耀家乡豪富美景,就神气活现地摆噱头说:“闻得高桥不高,假使你站在桥顶上,投一个铜板到河里,初一跌下去,月半‘咚’声响,你讲高桥高不高?”对方听了好生惊讶,半天回不过神来,连连点头回答说:“高桥真是高、高、高!”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后来竟传到了当朝乾隆皇帝耳里。 乾隆皇帝要看高桥,实乃非同小可。消息一经传出,高桥当地乡绅个个坐立不宁,惊慌万状,因为他们晓得欺骗君皇,一场天大横祸就要落到头上。
春日的江南,阳光灿烂,和风轻拂。乾隆皇帝从苏州木渎经淀山湖,进黄浦江,一路龙舟乘潮而下,直驶奉贤方向而来。一日,经过得胜港,游船稍停片刻,乾隆皇帝欣赏浦江景色。问道:“此处何地?”随从回答说:“此地是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两字,不知心中有何盘算,认为大吉大利,一时心花怒放,突然回心转意不想再前进了,就这样未看高桥而中途去了浙江海宁。就这样高桥当地乡绅们避免了一场灾难。
说起高桥名人,旧时有钱士贵、钱世贵两兄弟,为明代进士。近代名人有滕白也(1901——1981),1922因学业优良得免费进东吴大学,两年后留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雕塑,进修硕士学位。又从西雅图东游纽约,沿途在芝加哥、旧金山等地博物馆举行指画画展。他擅长指画,其画法也异于他人,能以指甲、指背、掌心、指侧作画,一手多用,变化无穷。其画作曾为不少国外博物馆和艺术家争购收藏。
高桥天花粉,俗称杜瓜粉,杜瓜有药用价值其营养丰富,在上海地区很出名。
这些都是我儿时的耳闻目睹,许多是其亲身经历的场景,没有丝毫的虚假和造作。1958年大跃进年代,我曾经在当时的高桥小学读二年纪,八岁的年龄与大人们一起上房顶消灭“四害”赶麻雀呐,这令人胆战心惊的场景犹如在眼前。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往日繁华、喧闹的“高桥”集市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古镇没有了商铺,连似鲁迅先生“社戏”中描述的古戏台也被拆除了,许多的古迹遭到了损毁,这些对于怀旧的人们是一件憾事。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改革开放使高桥得到了新生,并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现在的高桥是奉城镇的一个自然村,东与奉城镇接壤是乡镇经济开发区,沿着南奉公路自奉城镇向西约3公里,两旁厂房林立、商铺齐全,堪称上海之最的“玫瑰园”农贸市场就建在这里,每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不热闹。高桥的发展与古镇历史的渊源有关,因为古镇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聪明人,在全国的村、镇中评选中,高桥村曾获得“电话村”、“文明村”等殊荣。乡镇经济发展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缩影,高桥村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高桥古镇虽没有给今天的人们留下完整的古迹,但留下了古镇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将不断地延续下去,造福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