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生活在别处

——读余秋雨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有感
施裕(作者单位:农房集团)
 
  余秋雨是我十分敬仰的一位大师,读过他很多书,诸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每次读他的书,总有许多感悟,总会产生许多共鸣,总觉得受益匪浅。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是余秋雨先生几年前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了一门内容为中华文化史的课程编著而成的。这门课程的进行方式比较特殊:一、师生之间有很多讨论,每次课后学生又会提出很多文化问题要先生快速回答,名曰“闪问”;二、全部课程都由凤凰卫视播出。
 
  细细品味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泱泱五千年的文华有了系统的认识和升华,特别是他和学生间的一问一答,充满理性和哲学的光芒,甚是精彩,让我过目不忘。有好几个章节特别精彩,愿与大家一同分享:
 
  比如,说起什么是文化?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他认为,一切文化的最后成果都是人格。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说得多么简洁、明快啊。
 
  又如,讲到老子与孔子的区别。他认为,老子是世界性的老子。在表述方式上展现了一种让人仰望的简约和神秘。他举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许多经典句子。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余秋雨先生把老子看到是一位伟大的清道夫,他用“做减法”的哲学把中国人的思维引向简约、质朴,导致中华文明长寿。其实我想,人的长寿不也同样的道理吗?我们一生,常常被层层叠叠的虚设目标、虚心赛场所困。我们今后只要又一次被困,不妨抬起头来,看看云端之上那个白发老人的平静目光。
 
  关于孔子,余秋雨用了四堂课和他学生讨论。从“寻找真实的孔子”到“君子的修身与治国”。他认为,造就孔子真正的伟大,是他从五十岁到六十八岁之间的行程。没有周游过列国的孔子,就不是孔子。孔子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重建,是对中华文明历史重大的贡献。孔子的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比好人和坏人的区别更深刻。很多敌对营垒里的人,很可能是君子;很多与我们完全站在一起的人,很可能是小人。因此,这种划分能够使社会从表层的是是非非中解救出来,增加一层人格坐标。孔子的君子之道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它的一些诗句,至今还那么的朗朗上口,寓意深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
 
  再如,在谈及屈原,他说,屈原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他的死距今两千三百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却被那么多中国人年年祭祀,这在世界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例子;对孔子的祭祀,主要集中在曲阜和各地一些文庙里,而对屈原的祭祀却遍布全国任何角落,只要有江河,有村落,到了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到处都在祭祀;虽然有那么多人在祭祀他,但是能够读懂他作品的人却少而又少,大家其实是在祭祀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他认为,这就构成中国文化一种非理性的惊人动员力。这种情景已经远远大于祭祀对象本人,而是反映一种大众的精神需求。真可谓分析得入木三分。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不正是这样吗?!
 
  余秋雨先生用“生活在别处”这句话诠释了屈原为什么在颠沛流离悲惨生活中,还能写出《离骚》这么伟大美妙诗篇的原因。他认为,“生活在别处”,是指用主动的分裂方法获得一种精神释放。但是,这种精神释放不像我们寻常理解的那样批判什么、冲破什么、排除什么、征服什么,而是从整体上把自己抽离出来,放逐到陌生之地,面对另一个世界。这等于造就另一个天地,另一个自我。屈原的《离骚》,在标题上就包含着“生活在别处”的意思。他的离别,是一种精神离别。这种独辟蹊径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生活在别处”,由此也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候,面临逆境,面临种种不如意和险恶的环境,我们是否也要有“生活在别处”的心态。当然,为了“生活在别处”,精神上的“颠沛流离”是少不了的。这个过程其实比生活上的磨难更为痛苦,却是通向伟大的“必要程序”。
 
  读了这本书,犹如和余秋雨先生进行了深入的心灵交往,感到十分愉快。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