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感悟“书香中国”

—由上海书展引发的思考
施   裕(作者单位:农房集团)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又来了,对于我们这些喜爱读书的人来说,就像过节一样,甚是开心。因此,每年的书展我都会去,而且都要会买一大堆自己喜爱的书回家,然后慢慢品味。
 
  今年的上海书展升格为全国书展,并取了一个好名字:“书香中国”。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对于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几乎人人都会读唐诗的民族而言,书香是否能够历久弥新、浸润国人心灵呢?立意倡导并推动全民阅读的努力,能否收到实效呢? 
 
  人民日报曾经公布过关于国人阅读的一组数字,颇触目惊心:1990年,扣除教材、教辅,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经济上飞速发展的中国,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半本。考虑到图书馆阅读还很不普及,这个20年徘徊不前的数字就显得格外刺眼。  
 
  在以课业负担重闻名的中国,孩子们也鲜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1/6。功利性阅读,正在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品位,甚至造成他们对读书的反感。 
 
  不过,好消息也不是没有。不久前发布的“第八次全体国民阅读调查”表明,尽管电子化阅读在急速发展,仍有63.8%的网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这或者表明国民对传统阅读生活仍然心存期待。 
 
  这次书展不同以往,有许多新亮点。推出一系列面向普通读者的活动,诸如同时开始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名家新作讲坛、以“全民终身学习”为主题的长三角地区公众讲座论坛、“读点经典”现场诵读会,等等。为了让市民能充分享受上海书展的文化盛宴,书展还以各种形式办进区县、街道甚至社区,并向各区县的残障人士、低保户、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等困难群体发放了两万余张免费入场券……这样的一些努力,不仅仅是提高书展的层次,也不单是在为图书争取读者,更是在为非功利化阅读培养读者、培育市场。展会上,我明显地感觉到:明星少了,作家多了;商业活动少了,读书氛围浓了;炒作的少了,实惠的多了。也许这是推动“书香中国”一个良好的开端。
 
  急速发展的中国,正努力走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中国,很需要书香来夯实文化根基。我们不但向往经济强国,更向往文化强国。要以新的理念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以新的思路谋划文化改革发展,推动书香中国,开展全民阅读,传承文化薪火,不但是操作性很强的文化积累的破题路径之一,也是当代出版人在中华文明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书香中国”,一定会走得更远,更长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