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的日子里,通读了新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下两册,又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抚今追昔,感慨良多。这里略记一二。
感慨之一:“艰辛”二字,恰如其分。从1949年到1978 年,在我们党90年的历史中,这29年是一段充满了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我们党为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历经磨难,用“艰辛”二字形容这段探索的历史,恰如其分。
党史二卷用丰富的史料,不仅全面记载了我们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后,如何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伟大实践,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艰辛探索进程中所经历的磨难,所犯的那么多的错误,充分反映了探索历程的复杂性。
1956年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曾经讲到,他希望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要象民主革命时期犯那么多和那么长时间的错误,避免栽那么多筋斗。但是后来的实践说明,这仅仅是良好的愿望。由于我们党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必须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行。当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地全面展开以后,既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思想上又缺乏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的充分准备,远未达成比较成熟的认识,更不可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所以,成功与挫折交替、正确与失误交织就是难免的。历史反复印证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句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尽管犯了那么多的错误,尽管在发展的道路上未能避免大的曲折,但是这29年里我们党从来没有动摇过要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党紧紧依靠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和成功的探索,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为此呕心沥血,甚至不得不忍辱负重,蒙冤受屈,直至付出生命。当我在党史中又一次读到那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读到他们在艰辛探索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不禁肃然起敬。值得庆幸的是,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纠正了错误,在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回顾这段历史,不仅能够深深体会到我们党当年探索的艰辛,而且更可以体会到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没有当年的艰辛探索,就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直至今天还在继续书写的“春天的故事”。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对我们党已经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必须倍加珍惜。
感慨之二:只有志存高远,方能不懈追求。为什么我们的党能够坚持在探索中前进,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够在曲折中发展?党史二卷用大量的史实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党有明确的宏大的目标,所以才会有不懈的追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全面展开的时候,毛泽东曾经讲过,要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他认为,“这是一种责任”,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怀着这样一种“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责任感,前赴后继,坚持不懈。当我在党史中又一次读到,在“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岁月里,周恩来、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四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重新明确了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读到1975年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再次被打倒的风险,主持开展全面整顿,重温这段我们亲身经历的沉重的历史,深深地被这种锲而不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所感动,对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的崇敬之情不禁在心底里奔腾。
以史可以鉴今。不论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但凡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离不开艰辛的探索、不懈的追求。其实,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问题,一个企业的运作,与一个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有许多相通的道理。学习党史,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感慨,更可以获得许多深刻的启示。在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今天,我们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学习党史,我想一定能够从中获取无尽的营养。
(作者系现金网站大全
集团总部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