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兴奋和渴望,我全程参加企业党支部组织的党员井冈山红色之旅参观学习活动。由于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故,今年的红色之旅大盛,从我在上海火车南站所见,一支支组团学习的队伍正开赴井冈山等地,红色之旅盛行可见一斑。
乘坐飞驰的列车,我人虽没到景区,但心儿却早已来到神往已久的革命摇篮——井冈山。
旅游车在逶迤的山道上摇摆跋涉,我不但体会了过山车的滋味,也感觉到车行山道中,风景自然来的美景。
旅游车驶离泰和高速公路不久,就到了井冈山山口,只见一座大型雕塑特别醒目,一面向天飘扬的工农红军旗帜,鲜红如滴,红旗上镶嵌着“井冈山”三个金色大字,它告诉我们革命根据地到了,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不由自主集聚在红旗下,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们到的第一个景点是茨坪,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据导游小姐讲,这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2005年9月开建,历时两年于2007年10月建成开馆。
博物馆建筑庄严而古朴,在两层展示的展厅中,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段,把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面貌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大量的历史文献,实物以及根据历史还原再现的历史场景图片、雕塑告诉我们,井冈山精神是一种原创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葆有了这股力量,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参观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的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 得知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着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来到这里,受到当地农民自卫军王佐部队和群众的欢迎。得知1928年5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在这里,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多次商量和部署战斗,多次粉碎湘赣敌军的军事进剿。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的著作。
瞻仰井冈山烈士陵园是一个主要参观项目。踏入陵园大门,迎面所见是一块横式园标,九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辉,“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老红军宋任穷同志所题写的字苍劲有力。顺着沿山而建的宽阔台阶而上,共走了两组台阶来到纪念堂前。听解说,这台阶设置有名堂,第一组49级台阶象征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井冈山地区的解放;第二组60级台阶则为了庆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而于1987建成陵园。
这次拜谒烈士陵园,最让我动容的是香港千人旅行团成员来烈士陵园祭奠。我站在第二组台阶上,背后头顶上有着彭真委员长题写的“井冈山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横匾,向下望去一片红、一片蓝、一片绿,由香港千人团组成的参拜队伍像祥云一般向纪念堂涌来,巍巍壮观。他们以虔诚的心在纪念堂中敬献素白的花圈以作哀思,我站在一旁思想,千人香港旅行团能够来这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地方拜谒革命先烈之灵,这在往常真是不可想象。
在纪念堂正面汉白玉墙面上“死难烈士万岁”这六个金色大字是毛泽东同志亲笔手书,瞻仰大厅摆放着众多各界人士赠送的花篮花圈。瞻仰大厅井冈山革命烈士英名录记录着15744位当年井冈山斗争牺牲的先烈姓名,陈列室展示的是建国前牺牲的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老干部的历史照片和建国后去世的参加井冈山革命的主要根据地的领导人画像。在这,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没有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哪有我们现今的大好河山。
参观笔架山,乘坐现代化的观光缆车一路扶摇直上山巅,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整个山区,碧绿如洗,劲松、铁杉树、杜鹃林错落有致排列,它们有的如旗杆、笔直插入蓝天;有的蟠干虬枝、老态龙钟;有的凌空欲飞、轻灵摇曳,而缆车横空点缀其间,上站1280米,下站380米,那景致让我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工程让我赞叹建造这巨大工程的工人们的伟大。听导游讲,如若我们早来一个月,那笔架山将是另一副壮丽景观,满山杜鹃花开,层林尽染,一片火红,那景色会让人终生难忘。
参观红军造币厂,知道中国人民银行历史从这里起步。1928年5月创办的红军造币厂,为缓解红军的军费困难做出了积极地贡献,虽然在1929年1月底,在“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烧杀政策下,在湘赣两省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的第三次反革命“会剿”中,红军造币厂被敌军烧毁了,但它无言的丰碑却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来到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参观,不由想起毛泽东主席《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
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
岿然不动。早已
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我们在这里观看了展现井冈山保卫战的3D影片,对那段历史往事有了近距离的了解。参观当时的炮台和掩兵壕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革命斗争,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意志,正是有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井冈山的斗争,才奠定了中国人民大革命的基础,像星星之火,燎原全国。
跟随导游,我们来到位于茨坪镇西北方向的小井,参观当年毛泽东领导创建的我党历史上第一所红军医院“红光医院”旧址。当年的医院医疗条件十分的简陋缺乏,就连常用的药水药棉都很少,医务人员艰苦办院,就地取材,用采草药治病,用土办法疗伤,才使伤病员得到及时的治疗。
在红军医院旧址广场,两侧矗立着大型的群雕。一侧依次是“艰苦创业”、“战地救护”、“师长献盐”,另一侧是“碧血丹心”,反映着革命先烈为革命的胜利不怕流血牺牲的感人形象。在这里听到“师长献盐”的故事让人唏嘘感叹:红军师长张子清,不顾个人安危,将分发给他清洗伤口的食盐节省下来,献给因伤势感染而生命垂危的战友,战友最终得救了,而张子清却因伤口感染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参观史料展、红军住院部以及张子清、曾志等老红军的生平简介,对他们为革命做出的贡献由衷钦佩。当我们得知医院附近有曾志的墓地,全体党员一起前往瞻仰。党支部的俞书记采了一些野花草代表大家敬献在曾志的墓前。曾志的墓碑太过普通,就是一块平平常常的不规则褐红色大石头,不注意还不一定能发现。作为一位开国功臣却在名利上淡薄超然,让人景仰万分。
井冈山红色之旅,使我们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深入的理解。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些革命的光荣传统需要我们好好的传承下去,因为这些是我们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善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活的灵魂,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意志,不忘历史,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益,共同开创国富民强灿烂的明天。(魏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