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作者单位:上海农场)
前些日子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渔民,在海边打了一辈子的渔,老了,惬意地躺在沙滩上,舒心地看着大海,吹着海风,沐浴着阳光!一个富翁,在城里打拼了一辈子,老了,买了套海滨别墅,也很惬意地躺在沙滩上,舒心地看着大海,吹着海风,沐浴着阳光!
你能说渔民没有梦想吗?你能说富翁就不空虚吗?呵呵,他们都有过梦想,都曾有彷徨,只不过梦想的大小有区别,彷徨的时间有长短,次数有多少,忽略的及时程度不同而已!他们都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经历大不相同,结果似乎一样,躺沙滩、看海、吹风、晒太阳……心境一定大相径庭,个中滋味谁能体味?……
有个好朋友说她喜欢黑色的低沉和包容,它掩盖所有的色彩和情绪,就像当我独自行走在黑夜里,不用装出别人想要的表情,可以肆意地忧郁、可以绝望、可以痛苦,而又是什么时候我剥夺了自己真实的权力?!
赫本的传记中说:纵然是黑暗中的植物也不会停止对阳光的渴望,总是尽力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看到这句时,有些潸然,仿佛是说给自己。
总是有些植物选择了沉默中独自生长,总是有些生命选择了在黑暗中卸掉伪装,而在黎明来临的一刹那惊慌失措地戴上面具——冰冷的、温情的、威严的、幽默的……
难道物质的逐步满足总是伴随着精神的日渐空虚,还是精神上的空洞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物质来填充,结果并不是幸福感的提升,反而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能够衣食无忧,能够拥有一份虽然不是自己最爱的工作,但是却拿着饿不死也撑不着的薪酬。我们都曾怀揣过梦想,不同阶段不同的梦想,儿时的、年轻的甚至年老的,或许这些都会在我们不断努力的同时将之逐步的实现!
笛卡尔认识论说,我思故我在。只要我们还能够思维,我们就活在了当下,能够感知冷暖,空虚也就在所难免!物质永远是精神的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我们在物质水平日渐提升的同时,千万不要停滞我们对美好梦想追寻的脚步,不要停止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或许物质的富有真的难于填壑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很想真实的存在着,卸下违心的面具,坦荡地活着,渴望告别社会这个让人无处藏身的光天化日,褪去冰冷,褪去威严,褪去忧郁,可以活得更加温情,更加幽默,更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