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欢欢喜喜过大年
|
|
|
朱旖慧 (作者单位:农房集团)
春天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对所有华夏子孙来说,只有过了农历年春节,才算是真的迎了春天。年年都在过春节,还必须每年都要过出新意来。无论是春晚还是家家户户的年夜饭,搞到吃力的不行,真是何苦来哉。依我看,过年啊就该按着老法来,这样才能过得出年味,省得一边叫着年过的越来越淡,一边还绞尽脑汁想新花样。
腊月廿三、廿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开始和伏笔,主要是有两件事儿要做:扫年和祭灶。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当然啦,因为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也有吃糕和荞面。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吃灶糖、扫尘,接着就迎来腊月二十九和年三十了。
说了那么多规矩上的事儿,再来说说小时候我家过年的光景吧。在年三十前将近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奶奶就开始买来猪肉自己做咸肉和酱肉。在猪肉上面抹上粗盐,或是把猪肉浸在酱油、黄酒和大料的汁里,再装进大陶罐把陶罐封严实了,过个大半个月,拿出来用绳子串好挂在通风的高处。儿时的我,每每都期待着开罐的时日,肉的纹理中丝丝缕缕都浸润着酱汁,凑上去使劲地一闻,酱油的咸鲜和着酒香和大料独特的味道,萦绕在鼻腔中久久不散,就更盼着快点过年好把酱肉取下来吃。或许真的应了一句“只有小孩子是真心盼过年”,真正的望穿秋水。
随着年三十的脚步逼近,各色干果蜜饯在家里的橱中占有一席之地,香瓜子、南瓜子、炒花生、小核桃、大白兔奶糖、水果硬糖都在此时泛着春节的喜气,不到大年夜可是不能吃的,家里条件好点的还有巧克力,至于现在满大街的开心果,那会还不知是何神物呢。千呼万唤,等到了大年夜,看着满桌的菜肴都有点举筷不定,不知道该是先吃白斩鸡还是叼一块心心念念的酱肉。推杯换盏之间到了8点,固定的春晚大戏鸣锣开场。拾掇拾掇,早早的窝在被窝里看起电视,这个时候奶奶就会边看电视边用糯米粉和着水,自己搓起了汤圆,芝麻的汤圆是溜圆地,鲜肉的汤圆是拖着小尾巴地。戴着老花镜的奶奶,搓着汤圆说:这个呀,是明天一早起来要吃的,吃了汤圆这新的一年才能圆满。最后用打湿的纱布把所有的汤圆都遮起来,算是忙完了一整年。
年初一的一大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伸手摸下枕头下面,看看有没有压岁钱,虽然才5块10块的,也够乐上很久。走亲戚、好吃好喝、作揖继续拿压岁钱,记忆里儿时的春节总是那么热闹和欢乐。所以,按着年俗过春节也没啥不好,现在应该算是标准的新年伊始,万物的勃勃生机都在酝酿和蠢动着,就借用一首曾经读来很有感触的诗对新年和春天做个总结吧: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