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黄梅烟雨 古园诗思
|
|
|
韩莹莹(作者单位:上海滨海古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宋•赵师秀•《约客》)黄梅烟雨里的古园是很让人回味的。
眨眼间,来古园工作已二月有余。这二月期间,恰逢江南梅雨天气,整日的阴雨,很少见阳光,一直连绵了十余天,气温也不算高,只是闷得慌。这样的天气,如果是在市区,很容易招惹人的心情。而在这里,在海湾,在远离闹市的古园,黄梅时节却给人别样的感受。
在烟雨朦朦的日子,披一顶雨衣,拎一台相机,融入古园的江南建筑之林,闻轻风拂香,看行云化雨,赏雾戏百花,忆江南倦客。微风夹着细雨,迎面吹来,像婴儿的双手抚摸着脸庞,软软的,很是舒服。登上烟雨中的楼台,举目环望,来回变换着角度欣赏古园的风景,如这乡间的梅雨季节里的天气,时晴时雨,让人捉摸不透。
“幽岛曲池相隐映,小桥虚阁半高低。好风好月无人宿,夜夜水禽船上栖。”(唐五代•雍陶•《题大安池亭》)在这里,在繁华背后的古园里,尤其在这样的黄梅烟雨中,那一处处的风景建筑,诠释着江南园林空灵玄静的风格,使古园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置身于这样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我们不仅要靠五官去品味古园的娟秀和婉约,更要用心领悟园中所特有的诗情画意,感受它隐约含蓄的质朴之美。
绢绢流水,隐隐鸟鸣,朦胧中仿佛望见洞庭归客、潇湘故人。故人何时返,好景复应晚;在这样世外桃园的雨中,兀自独行,淡淡的哀愁被诗化成缠绵的美梦,长长的岁月也顷刻间轻盈如蝉翼,飞向无穷无尽的未来。
还有那一块块凝重的墓碑,在细雨中林立。静立幕前,生与死仿佛仅这一墓之隔。那些感人至深的生的颂歌和那些刻骨铭心的死的故事,在江南的黄梅烟雨里,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却淡化了人们对死的惧怕。生与死本就是生命的两种常态,我们却拼命地丰富生的内容,抽空死的含义。最后物极而反,醉心于生的功名利禄不可自拔,失去生命的真正意义,负累终身,为生羁绊,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惋;其时面对死亡时,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叹息,因为当我们死时,已毫无知觉,何来痛苦可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怕死,但更不可以碌碌无为地等死,误将死视为一切的“解脱”。我们要在生的时候完成生命的任务,享受生命的乐趣,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样,死的时候便了无遗憾,不枉来世上走这一遭。
如今的社会,崇尚自然、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越来越成为一些文人雅客的时尚。黄梅烟雨中的古园处处高扬着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格调,塑造着一种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形象、浪漫飘逸的气质。在古园方寸之间,你就可以避了凡尘,脱了世俗,在物欲横流的上海都市繁华的边缘,实为难得!
与谁同坐?黄梅烟雨,古园清风,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