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淮 安 之 行
|
|
|
——参观总理故居有感
李 骅(作者单位:上海农场社区办)
我的祖籍在淮阴,作为淮阴人很早就知道周恩来的故居在淮安,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去过,几次回老家都想挤出时间去参观一下,但都被耽误在世俗的琐事里,这个行程也就这样成了一个未了的心愿。
9月11日,社区管委会组织干部去瞻仰周恩来故居,总算偿了我愿。车入淮安,穿过大街小巷,行至故居门前。古色古香的青砖青瓦呈入眼帘,历经岁月侵蚀的墙体渐现斑驳,屋顶瓦片的缝隙里生长着无名小草,一代伟人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有他童年读书写字的小方桌,这里有他天天洗漱用水的小方井,在那后花园里还有他嬉戏玩耍的菜园子……通过解说,我们了解了总理的家世,了解到总理忧伤的童年,在这所老宅院里我们9岁的总理相继去世了两位母亲,他幼小的心灵是何等的伤痛?院子里的两颗百年老榆树曾目睹了那心酸一幕,那棵被虫驻空的“观音柳”仿佛也在向我们倾诉……
第二站是周恩来纪念馆。纪念馆的整体设计是“人”字型,当中是一个空荡荡的门字建筑。通过讲解员的解释,此建筑的寓意为清清白白,两袖清风。主馆的屋顶很像江淮平原上用于灌溉的牛车棚,寓意周总理似老黄牛,一生为人民辛勤工作。充分体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浏览了总理生前的一幅幅相片,伟人的生平事迹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在一幅巨大的油画面前我们驻足良久,那是一幅在东北课堂上的油画,当先生问及读书是为了什么时,十二岁的总理一语惊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总理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无论在革命初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征途上,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
总理十二岁离开家乡,为了共和国的宏伟蓝图日理万机,直至去世都没有机会回探故里,更甭说衣锦还乡了。总理一次去上海开会,计划回一次老家,但由于一个紧急电话使此次行程落空,以至于再也没有机会踏上故土。那次,飞行员载着总理回北京的途中,路过淮安上空时,飞行员超低空在淮安上空默默盘旋三周,总理俯视灯火阑珊的故里,最后闭着眼睛示意离开,听到这,我的眼睛自然而然模糊起来。陈列厅里,总理的睡衣叠放在那,穿了二十几年都不舍得丢,里面是补丁打补丁,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在生活上要求自己,勤俭朴素得让人落泪。在文革运动时,总理的养女被迫害致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都不忘保护革命的好党员、好同志;在病魔肆虐、啃噬他的身体时,他居然拖着30.5公斤的身躯会见来宾,伏案劳作……总理走了,1976年1月8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十里长安人头攒动、哀声阵阵,巨大的投影再现当年为总理送行的场面。我们屏住呼吸静静地站在投影前,队伍里没有丝毫声响,展厅里回响着哭声和哀乐,我们驻足了很久很久……
周总理走了,他一生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甚至连骨灰都洒向了祖国的山川河流。总理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党的楷模,是人民心中最和蔼可亲的人,他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这次参观学习使我们心灵得以净化,让我们情感深受触动。总理之所以受全国人民爱戴,是因为他坚持不懈的对人民付出,他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可以尊重他的遗嘱把他的骨灰洒向江河,但人民不会因此而不去缅怀,他可以没有墓碑,但他在亿万人民心中早已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