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亲历“三夏”

陈光荣(作者单位:川东农场)
 
  2010年的“三夏”是我在川东农场工作所经历的第八个“三夏”,“三夏”年年不同,但个个让人记忆犹新,有的甚至刻骨铭心。例如今年,大小麦收割期如此之迟、天气如此反常是我们多年不曾遇到的,川农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场与天斗、与地斗的“三夏”大战。只有亲历过“三夏”的人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才知道什么叫有付出才有回报。
 
  2003年刚到农业大队,作为一个懵懂无知的大学生初次接触到大田生产,尚不知“三夏”为何意,又羞于请教他人,只有回到宿舍翻阅词典了解了字面意思。之后和周边百姓聊天中得知“三夏”就是过去农村所说的“双抢”,即抢收夏粮,抢种秋粮,因为长江中下游每年六月十几号“入梅”,季节不等人。03年的“三夏”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人工插秧,那时农场水稻季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插秧完全依赖安徽人,由于沿海农场水稻栽插期集中,插秧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以致工人难以管理,插秧质量难以控制。03年还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份,5月份正赶上“非典”,我作为刚进大队的大学生,具体负责大队的“非典”防范工作,每天给所有在队民工测体温、做记录,每天都要忙到下半夜,留下一段很是辛苦的回忆。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2005年开始,为了解决水稻生产过度依赖民工劳动力的问题,农场开始全面推广机械插秧,并大力引进现代农机装备,514型和1075型收割机逐年被淘汰,更换为5.4米割台的迪尔佳联联合收割机,收割速度加快了,损失率降低了。与110马力以上机车配套的水田抛肥机、药水机等农机具也相继投入使用,夏日的农田里已基本看不到挥汗如雨的民工了。此外,农场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质的飞跃,全场的设施良田改造,交通干道、机耕道的修建,队部的改造,两条灌溉河的疏浚等一系列工程使农场的硬件设施跃居沿海农场前列,这也让我们的“三夏”生产更主动。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三条烘干线的使用,夏日的天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而如今这已不足为惧,场地只是作为中间站,“三夏”大忙结束,晒场也随之结束,这在往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三夏”是艰辛的,是年年变化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当“三夏”的汗水和智慧凝聚成那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时,我们是幸福的。农场的发展速度不由得使我感叹,畅想一下未来的“三夏”,那一定会是充满激情的、高度集约的、谈笑间悄然走过的“三夏”。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