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将插秧进行到底
|
|
|
李世树(上海农场七队安徽农民工)
时光如流水,往事如浮云在心,转眼我们来上海农场插秧快十年了,在安徽来农场插秧的民工中我是较晚的一位,“非典”那年过来的,也可以说是被老乡“哄骗”来的,由于孩子多,都在读书,负担太重,无奈走的“西口”,实际上插秧民工中像我这样因小孩学费来上农的还不少。第一次来到的是上农五队,老乡们给我起了个外号“秀才”,因为插秧不如他们,象高尔基《我的大学》里一样,嘲讽、照顾兼而有之。
初来时,我得到了当时所在生产队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后来我开始带工,做了工头。有机会做了我们这批民工的工头,先后在老乡王寿明、二队队长秦勇、葛洪波等领导的支持下,顺利地做到今年,本来今年已无秧可插了,得益于上农七队严加存队长的信任,我们又来到了上农七队。他们都觉得我比较实在,肯积极地配合队里工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年的水稻栽插工作,让我的孩子们也陆陆续续地读完了书,出去打工了,民工们的情况与我也大体差不多,真正地像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一样。
怀念过去,我们由衷地感谢上海农场,感谢上农的队长们用了我们皖中落后地区的民工,让我们挣到钱,让孩子们读完了书,差不多像“结对帮扶”吧!
过去的一年,全球经济大危机,美国《财富》杂志封面上首次使用了四个中国年轻女性的照片,意味着中国经济快速回暖的奇迹是她们创造的。是的,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哪里不闪耀着这种光辉?我们插秧民工,也是了不起的,在哥本哈根、美国老大矛头直指中国,本人觉得应该让他们来看看中国的插秧民工,什么叫“低碳”的,“绿色”的。美国人的“低碳”甚至搞笑不穿裤子,也稍有务实的: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天电,差不多是作秀。我们一天插秧十多小时,趴在田里,一季时间差不多一个月就这么泡着,只有我们中国人,我们民工才能做到。“民工”正因为点点滴滴劳动的积累,才有今天大丰这样全国叫得响的生态环境,才有像麋鹿这样濒临灭种的动物的家园,才有“东方之冠”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保证,才有“金砖四国”之首之中国经济领跑世界的辉煌。可以这样说,正因为中国人的勤劳、勇敢、朴实,才有中华民族的和谐、健康、强劲的发展,及对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贡献。
我们怀念过去在上海农场插秧的日子,这日子也将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