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作者单位:五四有限公司)
上海长江隧桥的通车,把绿色之岛的崇明、柑橘之乡的长兴岛与浦东携起手来,结束了崇明、长兴两岛只能依靠渡轮过江的历史。不仅解决了崇明人出行难的问题,更将带动崇明经济的飞速发展。
1984年,我第一次去崇明岛的东风农场开会,我们在吴淞客运站上的船,船行没多久,船身突然颠簸起来,同行人告诉我:“这是过吴淞口三夹水,再往前便是长江了。”我来到了船舷边,望着滔滔江水,这里的长江已不是一般意义上江的概念了,它已有了海的宽广,海的气魄,烟波浩淼,空阔无际,举目眺望,对岸的崇明岛仍淹没在一片波涛之中。
长江自古以来有天堑之称,在长江上建桥只能是古人的一个梦想。1957年,当长江上第一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一位伟人就写下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京戏通途”的著名诗句。而在如此宽阔的江面造桥,更是我们的前人不敢想象的。当然,对于长江上的“过江难”,我却并没有亲身感受,尽管也去过几次崇明,偶尔坐坐船,却觉得是一种工作中的调剂。倒是我的妻子,曾在长兴岛工作多年,谈起当年每次过江往返的经历,都视若“危途”,又怕船上颠簸,又怕因大风迷雾断航。所以,长江隧桥开通的消息传来,也引动了我们想一观隧桥雄姿的愿望。
2009年末的一个星期日,带着妻子和女儿一起,来到了位于浦东世纪公园附近的申崇线乘车点,匆匆地挤上了一辆开往崇明的专线车。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已经站在了崇明陈家镇的土地上,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们时而穿越55米深的长江江底,时而从长江大桥之上临空而过,上天入地,这一路上,我们目不暇接,心不暇思。在明亮宽阔的长江隧道里,当想到我们的头上竟是浩浩无际的长江,我们的心中会涌动起一种自豪之感。车过长兴岛时,妻子努力在寻找记忆中的印象,然而,面前的景象与她的记忆大相径亭,飞速发展的长兴岛早已改变了它原来清寂宁静的模样。而置身长江大桥之上,望着头上蓝天白云,桥下浊浪涛涛,江天空阔,大桥像一条轻盈的白练,舞动在长江入海口,人在车里,也会产生一种飞翔的感觉。
而昔日崇明的一个安宁冷僻的陈家小镇,随着长江隧桥的开通,现在已与闹市一般,到处是人头攒动,到处是人流如潮,到处是游客留下的垃圾,小镇已显得力不从心,无法适应眼前的巨大变化。之后,我们又去了东滩候鸟保护区,同样是汹汹的人流,沿着观光步道一路前行,只见大片大片的芦苇在寒风中摇曳起伏,天地苍茫,却不见候鸟的踪影,偶尔有一二只鸟儿从高远的天空划过,算是对观鸟者的一丝慰藉。
在回程的路上,我在想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同时我们也在失去很多东西,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历史传承的文化脉络,以及人与动物、植物和谐共存的自然和谐。我希望崇明的发展,能保持一份宁静、悠然和从容,为上海保留一片绿色的、人居和谐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