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大师风范永存  ——读《走近钱学森》有感

施裕(作者单位:民众装饰公司)
 
 
  2009年又挥手与我们作别,在这依依不舍的时刻,让我不觉想起这一年中相继离我们而去的六位大师——任继愈、季羡林、欧阳山尊、贝时璋、钱学森、杨宪益,这六位大师先后远行,让中国文化的朗朗晴空顿时陷入阴霾。
 
  前不久,刚刚读完叶永烈著的《走近钱学森》一书,掩卷沉思,让我的心情更加难以平静。我想到了这六位大师,他们激切峻急的辞别方式,让我们对未来路向悚然一惊:“中国文化的漫长征程上,新时代培养的才俊中,还有没有像他们一样光耀未来的星斗?”。怀疑常常是一种比怀念更坚忍、更能穿透时间的力量。穿越百年时空的追问,何尝不是一个民族的焦虑与追索?
 
  读罢《走近钱学森》一书,我就越加深切怀念这位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人民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他出身中国的华丽家族,家学渊远,1935年横渡太平洋,成为美国航空大师冯·卡门的高足。他在美国从事火箭研究,参与国防机要,甚至一度在五角楼上班。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他以美军中校身份参加美国空军顾问团,前往德国考察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工作,审讯德国火箭鼻祖冯·布劳恩。在新中国诞生后,他准备回祖国效力,却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甚至以“间谍”罪被捕入狱。美国千方百计阻止钱学森回国,因为他们深知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了这一天,他经过五年的久久期盼,经过五年的艰辛斗争。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终于踏上了回家之路。钱老在谈及这件事时说:“我这一辈子有三次非常激动时刻。第一次就是在1955年,我被允许回国了。”
 
  从回到祖国的那天开始,钱老就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运筹帷幄,稳坐军中账,对中国的“两弹一星”及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提升大国地位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巨星,却在生活和工作中异常低调,我在这里撷取书中几段鲜人为知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位人民科学家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不得不让人们折服和肃然起敬。
 
  钱老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不朽的功勋,这是世界公认的。但他一直不喜欢人们称他为“火箭之父”、“导弹之父”之类颂扬性的称谓。他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本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通常,人们视副职转正为仕途升迁,而钱老反过来从正转副,只求有利于工作。后来,他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一连串副职。此外,他不参加剪彩仪式、鉴定会、开幕庆典,也不为人题词、写序,不兼任任何顾问、名誉顾问之类的荣誉性职务。
 
  20世纪90年代,组织上曾经打算给他盖一座带院子的小楼,这样便于他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散散步。可是,钱学森一再谢绝。他说:“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秘书告诉他,你说的是“老皇历”了,现在科学家的住房条件都大有改善,很多人的住房比你宽敞。钱老却对秘书说:“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习惯了,感觉很好。你们别折腾我,把我折腾到新房子里,我于心不安,心情不好,能有利于身体健康吗?以后不要再提这个问题了。”
 
  2005年3月29日,已经94岁高龄的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的谈话重点就是重视培养创新人才。钱老指出: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的殷殷嘱托,令人深思和动容。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钱老离开了人世。消息传出,全国震惊。深秋的北京满地落叶。众多市民涌向航天大院,悼念这位科学巨匠。人们都为失去这么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疼心不已。钱老走了,但我们深信,大师风范永存!人民永远会记住他!
 
  2009年带走了六位我们深爱的大师,渐渐地离我们而去。我们将带着这份缱绻,带着这份深情,带着贤哲的期冀,跨入新的一年。我们相信,在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中华民族将才俊倍出,代不乏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