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一)

——我读《神秘的墓葬》
 
 金伟 (作者单位:上海滨海古园 )
 
  “一个生命的结束,成就了一种文化的开始。向天坟、石板墓、石棺墓、崖墓、悬棺墓……神秘的墓葬文化总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埋在深山未知的贵州墓葬文化昭示着远古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倾听远古的声音。”
 
  2009年5月,我加入到一个特殊的行业——殡葬业。于是,不可避免的,我要开始接触死亡、了解死亡。而作为滨海古园这一公墓企业的一员,我也要熟悉墓葬的文化和历史。由张勇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秘的墓葬》是我开始了解殡葬文化以来所读的第一本“专业书”。
 
  这本书在对贵州几十个少数民族及其古代墓葬不同的殡、葬形式(崖葬、树葬、曲肢葬、二次葬、瓮馆葬、悬棺葬、岩洞葬等)进行分析的同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以探索古人的心理和信仰,并证明“一个生命的结束,一种文化的开始。”
 
  确实,对于个体而言,死亡对某些人也许很陌生,而却给一些人带来切肤的伤痛。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讲,死亡却从来不是一个虚幻的名词,而是实实在在的恐惧、悲伤和逃避,虽然人人都要最终走向死亡、面对死亡。正如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所讲,季路向孔子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又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这些话,数千年来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对鬼神、生死的看法,一般人都不太愿意谈死的问题,尤其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谈死会“触楣头”、“不吉利”,正是这些对死亡的不解,造成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但是,无论如何,人们仍然十分清楚,不管自己如何去避免谈论死亡,却总是无法摆脱死亡。于是,当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一事实无法改变时,人们便开始将目光转向对死亡之后的形式——墓葬的不同上,以期通过某些不同于一般人的状态达到来生的幸福和圆满。这些思想,在人类产生之初大概便已产生,并不断被历代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各种文化思潮加以巩固、放大,使死亡和丧葬文化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文明发展,许多有关生与死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有关生死的议题也会不仅仅只限于宗教等领域,而会外延至医学、科学乃至我们每个人对其的观念的变化。近年来,无数次人类共同面对和抗击各种灾害与灾难的事实都证明,我们可以“无惧死亡”,我们也可以把对死亡的恐惧转化成巨大的力量,共同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