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住房的变迁

朱扬清

  去年仲春,我在浦东新区拿到了两套动迁房。房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又是环保节能型的住房。40年前,我家是标标准准的无房户,至今我家拥有了4套住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我家住房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建国60年来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我是1968年春节在崇明农场结婚的。那时,农场无房分配。我结婚前住在办公室里,用文件柜在办公室后半部分拦岀四五个平方米作为我的宿舍。婚后无新房,只得在这里过渡一下。不久,我的一位同乡把他和另一个同事住的一间小草棚让出来。小草棚是几个老围垦战士自己动手建造的,作为市区家属到农场探亲时的住房。小草棚只有四五个平方米大,只能摆一只双人床、一只桌子等用品。小草棚用毛竹搭的梁,用芦苇篱笆做的墙,用稻草盖的顶,没有开一扇窗,唯一的房门又低矮又狭小,进出都要低头哈腰。尽管如此,总算有了自己的婚房,我们夫妻俩还是高兴了一阵子。

  大约过了10个月时间,妻子所在的生产大队分配给了我们一间18个平方米的草房。草房比小草棚要好得多,又高又大,芦苇墙壁糊上了厚厚的灰泥沙,用石灰水刷白,还装上了玻璃窗,在黑黝黝的小草棚里度过了几个月,置身在亮堂堂的新房里,我感到特别的爽,人也精神了许多。房间被我拦成了两半,前半间为厨房,还砌有柴灶;后半间为房间,作卧室用。当时,算得上是上乘的家属宿舍了。岳母从市区到崇明来看望我们,我们用柴灶烧饭烧菜给她俩吃,她们说饭也香、菜也鲜,吃得津津有味。长辈高兴,我们做小辈的更是心花怒放。

  后来,妻子调到一家场办工作,我们从生产大队搬到了场部,从草棚、矮平房、平房到楼房,在两年多时间里搬了六七次家,可谓居无定所,当中的酸甜苦辣一般人是无法体会的。1977年,农场在场部机关大院东侧建造了一幢三层楼的家属宿舍,这是农场的第一幢三层楼,引起了大家的向往,大家叫它“康平大楼”。但名不副实,大楼只有房间、厨房间,没有卫生间,住在里面还是要拎马桶。而且,为了省钱,建设单位又改动了原设计,房子的实用面积不大。这时,我们夫妻和两个儿子一共4个人,分配到底楼的一套一室半房间居住。水泥地坪直接铺在烂泥地上,一到黄霉天水泥地坪就冒水,整天湿漉漉的,用不了几天,房间里的不少东西就要发霉变质,真是又烦又恨啊!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农场发展步伐大大加快,四层、五层、六层的职工住房象雨后春笋般耸立起来。这是标准的住房,厨房、卫生齐全,还通自来水。我住进了一室一厅的房子,住房条件和标准都大大地提高。在这以前的住房,我都自己动手,用石灰水把墙壁粉刷一下,再砌个紫灶,就搬进去住了。而这次新房,我专门请了装修工人来装修,特别安装了纱窗、纱门,还摈弃了柴灶,烧起了液化气。岳母多次到我家,看到房子比她家的房子还要好,羡慕地说:“农场好,农场真好!”稍后,独居在浦东乡下的母亲来到了我处,从此,我家三代同堂,我的住房又调成了二室一厅。不久,我岀资买了产权房,真正意义上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进入新世纪,我又在市区买了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退休后回到市区居住。

  如今,我家在长宁区、浦东新区、崇明农场三个地方共有4套房子,这与40年前无房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