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家乡的变化

彭剑萍(作者单位:长江总公司)
 
  我家乡在崇明,我为此自豪。建国以来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更让我为之自豪。忆往昔,崇明的农村曾是何等落后。
 
  崇明东部偏僻之地有我的家。上世纪60年代末,从我记事起,奶奶通过计划供应买了一点杂木料和瓦砖,把矮小的二间草房翻造成了四间砖瓦房,这项工程是奶奶一生中最为自豪的事,她说:“我家住上瓦房了,这是过去有钱人才能住的啊。”80年代中期,父亲拿出了家里全部积蓄,还借了几千块钱,造起了结构简单的,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二层楼房。农民住楼房是农村改善住房条件的一次跨越式飞跃。
 
  如今,我随父母离开农村,迁居县城明亮宽敞的三室一厅高层楼房。我大伯家仍在农村老家,可他住的是自己造的别墅式小洋房,小洋房外观造型漂亮,室内装潢考究,配置现代化的淋浴房、抽水马桶,大沙发、新型家具一应俱全。我家住房的变化是家乡崇明新农村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的一个缩影。
 
  不但住得好,农民也讲究吃。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父母绝对不允许我在饭桌上掉下一粒米饭,掉了也要捡起来,放进嘴里,浪费一粒粮食是犯了严重错误的感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早在我上小学之前,父母就教会我背诵了。改革开放前,虽然不愁吃饱饭,但粮食供应还是比较紧张。一年四季收啥吃啥,玉米摘了吃玉米饭,大米是计划供应,菜是自留地种的,平时蔬菜为主,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点计划供应的肉类荤菜。
 
  如今的人们吃饭吃菜要讲究营养搭配,肉类鸡禽轮流吃,否则觉得没胃口。人工批量喂养的鸡禽不喜欢吃,要吃散养的,不时还想弄点野味尝尝鲜。过去我们能多吃一口饭菜,心里乐滋滋的。现在的年轻人多吃了一口饭菜,说什么要影响体型美观,故不愿多吃饭菜而喜欢吃那些会美容的新鲜水果,好像只有属猴的才时尚。不同年代的年轻人,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裕,饮食观念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
 
  住得好,吃得好,出门方便也重要。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个“难”字对崇明人来说反映在“行”字上。崇明人的经历中体会最深的不仅是出远门,就是去县城去上海也难。上世纪60年代初,农民坐车上县城不容易,从家出发走好几里路,然后在马路边苦等,公共汽车一天仅三四趟,还常常不正时。去上海船的航班不定时,要候高潮高水位,那时的“东方红”大客轮吃水深。客船进了黄浦江还要航行二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十六铺码头。在儿时的记忆里,上海是个遥远的地方,去一次来回要三、四天,实实在在是出远门,真不容易。过年过节,买张船票,排队有多长,一票难求,黄牛猖獗。路远不算,夏之受台风影响,冬季春季遇大雾就停航,想去上海办事或想早点回崇明,再急你也得耐心等待,看老天脸色行事。
 
  今非昔比,现今出门,高速公路东西横穿崇明岛。农村水泥路铺到咱家门口,公交车线路乡乡通,十分钟一班车既方便又安全。去上海也方便了,每天几十班航次,快艇40分钟就到对岸宝杨码头,再换乘轻轨几十分钟直达市中心。今年10月长江隧桥即将开通,天堑变通途,南去上海北往苏北、山东,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了,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了,走出去、引进来更频繁了,家乡人民出门难成了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崇明追随着共和国60年来的发展步伐,大步流星奔小康。我爱长江口的璀璨明珠——崇明岛,我的绿色家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