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淡定的秋色—曾志妈妈的平凡故事》想起
秋 雨
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迎来祖国母亲六十周岁的华诞。在举国同庆的时刻,我总想写一点东西来表白自己内心的感受。正当我苦思冥想的时候,9月9日《人民日报》19版上刊登的的一篇《淡定的秋色——曾志妈妈的平凡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连读三遍。文章由曾老的女婿“理由”撰写,写得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一位革命老前辈和伟大女性的博大胸怀和坚定的信念,让我无比动容。“淡定与从容”,是我读后最深有感触的两点。
曾志是陶铸的夫人,她于1926年入党,她参加了湘南暴动、毛泽东与朱德的井冈山会师、保卫黄洋界、大柏地决战、古田会议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经典事件,这位在战争年代百死一生的传奇女性,真的让我们后辈肃然起敬。就是这样一位为共和国成立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女性,解放后却过着极其平凡的生活,理由是这样写道:我见到曾妈妈时,激扬澎湃的岁月已成为过去。曾妈妈又经历了“文革”的丧夫之痛,以及协助胡耀邦为全国重点冤假错案平反的巨大操劳,她已满头银发,身体羸瘦,但神清气爽,仿佛一池秋水般淡定安详。
文章叙述了曾妈妈生活中鲜人为知的平凡事,但就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却真实地展现了曾老的伟大,她的淡定、她的从容。
曾老退休以后仍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她只是去开开会,听听文件,平日很少再谈政治,而专注于家务。家中开门七件事,对于当时老百姓来说,最大的一笔开销是副食品。于是,不指使保姆,不麻烦司机,也不有劳家中任何人,曾老每天为买菜而奔波,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不光买菜,买家庭日用品的路程更远,曾老也不肯叫公家配备的司机,而是去挤公交车。20多年前的公交车站秩序混乱,上车全凭强弱相争的丛林法则。一次遇到一群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蜂拥而上,瘦小的曾老落在最后,踩在车厢踏板,只挤进半个身子,不料司机“咣当”一下把门关上,重重地夹住她的头部。同车人惊呼:“夹住人啦!”司机才把车门打开。曾老觉得头部不适,去医院检查,诊断为“脑震荡”。
平时来看望她的人不少,甚至门庭若市,有求她办事的,也有纯粹出于关心,她一概热情招待。她深知自己曾任组织工作的敏感性。当客人临走时,曾老最常见的送客动作就是骤然起身,一溜小跑、疾如迅风地追出门外,把客人送来的礼品坚决奉还,经过一番推拒,在笑吟吟的婉谢之余只差一句话:谁要送礼就跟谁急!
1998年6月21日,曾老走了。当曾老之子陶斯亮清理遗嘱遗物时,发现许多个发黄的工资袋,每个袋里装着老人家每月省吃俭用省下的两三百或三四百元,而且每个袋都注有年份月份,排列有序,以示自己来源的清白。在遗嘱中说明把这些钱全部捐献。钱不多,区区几万元,而保存那些工资袋却煞费苦心。
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曾老经历过无数次生死只在寸发之际的惊险,与死神擦肩而过。解放后曾老却如此克己奉公,怀着一颗平常心,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俭朴、清淡的生活。真的,在曾老面前我们是如此渺小,一种仰望泰山、遥对长城的肃敬之感油然而生。我们要向曾老学习、向曾老致敬!在祖国母亲六十华诞之际,作为祖国母亲普通的一员,我想,我们要努力像曾老那样秉承一份淡定与从容,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或许这才是对祖国母亲六十生日最好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