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废墟下的希望
|
|
|
胡震(作者单位:农房集团)
2008年5月12日,世界的焦点都聚集在了中国四川,这是一个让人不堪回首的日子,灾难吞噬了人们活的希望,牢牢地把他们永远地按在了那片灰暗的水泥板下。救援人员不断地鼓励埋在废墟里的人们,坚持住,坚持住。那一天,中国人民都在为遇难者们哭泣。
我不禁扪心自问,生命的真谛是否真的只有在那些时刻才得以体现?为何我们只有在危难当头时才能想到“活着真好”?为何我们不在平时多珍惜一些我们自己的生命?为何我们不觉得“活在当下”是一种幸福?为何当我们抱怨自己的出身并不高贵时,却不曾感激“活在世上”本身就是上天对你最大的赐予?为何当我们遭遇挫折与磨难,会产生绝望的心理暗示?我们一生执着拘泥的往往只是看似高于生命层次的表象,我们常常为此而得意、自负,这种充实感渐渐模糊着我们人生的奋斗目标。
这一年里,我从大大小小的新闻媒体上了解到那些绝处逢生的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一年的故事:有人选择了逃避,至今还终日浑浑噩噩地回忆那段恐怖的时光,挥不去这段阴霾;有人却选择了希望,她每天早晨从防震棚里出来,看到的并不只有废墟,而是人们努力忙碌地度过震后的每一天,于是她告诉自己今后要勇敢地走下去,因为父母也在那边看着她。
这些天,我看了东方卫视的《真情实录》节目,里面播出了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当她们面对摄像机说起这一年来的生活,她们脸上始终保持着灿烂、甜蜜的笑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女孩,她说那天,原本打算在母亲节给妈妈一个惊喜,可是她的妈妈就这样走了,她和记者说道:“我现在才知道我妈妈的生日,就在我生日后面几天,我一直都不知道,29号,我只记得我的……”当我们都以为这段对话会触及她的伤心事时,她的表情却让人看不出有任何难过、悲伤。我想并不是因为时间冲淡了她对她妈妈的思念,而是她把她那份对妈妈的感情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内心深处,她自信地说着这一年来的生活,虽能从脸上看出学生的稚气,但我们觉得她已经长大了,她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好好活着”这一定是她妈妈在世界那头对她的唯一期望。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祭,当一批批援建者在为重建家园而努力,当一批批志愿者在抚慰心灵受伤的人们,我们是否应该从现在起珍视自己的生命?是否应该开始反思我们生活的目标?也许再过一年,四川早已没有废墟,而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