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岩峰(作者单位:农房集团华都实业公司)
立夏过后,就进入上海的盛夏了。
对于夏天,我总有一种期待、一种迎接的心理。当然,这不是迎接佳节、不是迎接亲人来临那种喜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习惯,这习惯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细细究来,这原因是伴随着暑假而来的,是学生时代人人都盼望的长长的暑假。
暑假可以睡懒觉,可以尽情地游泳,可以全身心地放松,可以相对自由自在地做想做的事情。
上海的盛夏,多的是晴热的天气,超过36度的天气年年都有,少则八九天,多的年头是二三十天,一般也的十几天。
在我的记忆里,总还留着盛夏时节特有的景观。
太阳西斜后,每个人都会找合适的地方纳凉避暑,有的在阳台上,有的在高楼底下,也有的在人行道的梧桐树下。再看看每一盏路灯下或有灯光的店铺旁,往往是设棋、牌摊的最佳位置。但是最多的是在弄堂时,想必弄堂里有穿堂风吧。
走过一条条弄堂,随便望去,只见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弄堂里,都有粗粗细细,胖胖瘦瘦的手臂和腿脚,横七竖八的。有的白皙一些,有的红润些,全都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夏天的台风也是我对盛夏的记忆了。
台风年年光临上海,给上海人民的财产及生命安全也带来过不少的损失。小时候,我害怕台风的来临,听到台风就觉得恐怖。后来,慢慢发觉,其实很多的人,并不像我一样害怕台风。相反,我倒觉得,一到夏天,一到连续多个高温日的酷暑闷热,很多人还有点盼望台风。大家一面在抱怨着高温不退,一边情不自禁地会说:“台风怎么还不来?”因为,我们都想过个凉爽一些的盛夏。也就是说,台风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多少也恩赐一点福音。这能不能也说成是辩证法?
记不清了,也不想去记它,反正年年都会有台风光临上海。记得以前,台风一次一次光临,都给编了号的,第九号台风、第十二号台风等等。曾几何时,中国也跟国际接轨了,不再叫几号台风了,而是给每次台风起了个名字,玉兔、海棠、珍珠等。名字挺新鲜的,光看名字,你无论如何也不会记得它代表着曾经让人惊骇得不知所以的台风。接轨了,名字好听了,可我反而记不住上海每年来过几次台风了。
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的住房条件、生活水平得到了大踏步的提高。空调走进了千家万户。盛夏时节以往“乘凉景观”是一去不复返了。跟着这一景观消失的,还有我小时候用得最多的痱子粉,还有我小时候最怕生也最易生的“热疖头”,还有……
噢,对了,据说北极还是南极的冰块在快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地球表面温度在年年上升,上海将逐年变得更热。
姑妄言之的预言,不妨姑妄听之吧。但我仍然不改初衷。
让盛夏来得更猛烈些吧!还有稍稍温柔些的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