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擀面杖

 
林一平(作者单位:农工商超市集团)
 
  家门口的伍缘折扣甘泉店开张那天,我凑热闹去捧场。在五元均价区,一种长形塑料袋里的商品吸引了眼球,内装一长一短一付擀面杖,一根巴掌长,另一根不足一尺长,正好相配成对,五元钱太实惠了,伸手从货架上取下。
 
  从伍缘店走回家的路上,擀面杖在握,脑子里浮现的尽是些东南西北,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
 
  儿时,不会擀饺子皮,动小脑筋耍小聪明:用拖把圆木棍擀一大张面皮,将玻璃杯子倒过来,在大张面皮上逐一扣出大小划一,适合包饺子的张张面皮子,奶奶见了,乐得直夸我。在老北站《瑞和坊》15号的石库门天井里,我和奶奶,一老一小,一道包饺子,奶奶脸上绽开笑容,每一条皱纹都变浅了,敞开的石库门旁依着对面5号里邻居家的小姑娘娟娟和她的弟弟龙龙,两双大眼睛看着我尽情展示杰作,展示得意。石库门里有传统,谁家做好吃的,邻居的小孩子肯定有份。那年头,包饺子无疑是好吃的。
 
  是在文革时期看样板戏《红灯记》,听得一句“擀面杖吹火一巧不通”,不知说的是什么意思,急着问姐姐才晓得了,北方人用来擀面条的那根圆棍状的木棒称作“擀面杖”。
 
  后来上山下乡,告别家乡上海,在东北、西北生活了28个年头,我学会了右手来回飞快地滚动擀面杖,左手娴熟地转动面皮,擀出的包子面皮和饺子面皮周边薄,中间略厚,有模有样。1993年出国到非洲的博茨瓦纳,按国内北方人的习惯是包饺子过年,在国外,生活条件好,每周六晚餐包一回饺子。有人耍尖,争着包饺子,几个人围坐一桌,餐厅里四张圆桌,有说有笑,轻松悠闲,边包边观赏休闲娱乐电视节目。而擀皮子只能在厨房内的面板上,埋头苦干,挥汗如雨,腰酸臂痛,还看不上一眼电视节目。郭守法经理、陈师傅和我,老是咱三人一伙,老干那一行,无怨无悔,是那段国外生活练就了我擀皮子的好手艺。
 
  其实回家的路并不远,只是回忆的路走得老远。擀面杖买回了家,忙坏了一家子,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擀面杖就匆匆上阵了。太太和面,岳母拌饺子馅,我独自承揽擀面皮,一张张圆圆的饺子面皮,不断地从手中飞出,一擀三包,应对自如。擀面杖中间发福,两端瘦身,用来得心应手,听使唤。太太、岳母、儿子三人包饺子,四人围圆桌,有说有笑,其乐融融。陕西人煮面食有讲究:头锅饺子,二锅面。道理源于,头锅清水煮饺子,下好的饺子讲究个个神气,互不粘连,二锅混水煮面条,捞出锅的面条丰满光亮,入口润滑。三遍凉水添入锅后,一盘直冒热气的三鲜馅的饺子端上了桌,个个窄边鼓肚,皮薄馅饱,神抖抖的,一口,一个饺,一咬,一冒油,一嚼,一鲜美,一乐,一脸笑。当饺子还在锅里忙着上下翻腾,我先收摊了,擦净擀面杖,准备下周再用。
 
  这辈子,擀面杖不仅吹火一巧不通,而且吹牛、吹捧也一巧不通,就是实心实意实在,令人佩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