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霞(作者单位:海丰电视台)
说起我与他的故事,真的是很偶然。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是每次见面了我都觉得很亲切,是那种陌生又熟悉的亲切。和他之间的那种淡淡情缘让久在异乡的我感到温暖,是那种从心底慢慢溢出的、没有任何负担的温暖。
其实他既不是我的远亲近邻,也不是我的同事和友人。他是一个农民,今年60多岁,在我家附近的菜场卖菜,我也就是在每天的买菜过程中与他有了那种类似于“忘年交”的淡水情缘。
我家所在的那个小菜场,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满满的四排,估计光买蔬菜的也有好几十家吧。做为家庭主妇,那个小菜场几乎是我每天必去之地。一来二去的,几乎大部分在里面卖菜人的面孔都有印象。回忆自己以前买菜的经历,是环场绕一圈,东看看,西望望,专挑选那些色泽好、外表光鲜亮丽、个头又大又肥的蔬菜来买,感觉那样的菜长的比较好,吃起来胃口可能比较好。
也许是自己烹调水平不够高,也许是现在家庭生活条件都好了,一家人常有同感,那就是觉得饭菜不香。实际上一日三餐,整天萝卜、青菜的,时间一长,买菜做菜成了一件头痛的事情。又要每天换花样,又要经济实惠,又要安全营养,还真是有些不容易。可能是买菜的时间长了,也可能是受近年来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让我对买菜也改变了认识。
和大多数家庭主妇一样,长时间跑菜场,我也改变了以前自己的买菜观念,有了一本自己的 “买菜经”。农场的菜场就那么大,转悠一圈,其实发现大多数摊主卖的菜都差不多,也没有太多的挑选余地。在价格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最后往往还是选择态度和善的,对自己客气的摊主来买。另外就是要尽量买应季节的蔬菜,少吃反季节的蔬菜,最好是买那种自己家种的,不是大棚里生长的。
就是在这样的买菜经验的指导下我认识了他——孙爷爷。他的菜摊位于菜场最后一排,夹在那些大的菜贩子的菜摊中间。他买的蔬菜,都是自己家种的,一般都是应季节的蔬菜,比如,这个季节,他卖的就是萝卜、青菜、菠菜、香菜、莴苣、生菜等十几个时令生长的蔬菜,如果想买别的品种诸如刀豆和西红柿就没有。处于对绿色蔬菜的喜爱,几乎每天都要买青菜。起初我也只限于在他那里买青菜,他的青菜也是用草绳扎成一把一把的,但是同其他人卖的青菜不同,他卖的青菜,从里到外个头大小都一样,真正是表里如一,而不象有些卖菜的,外面是一圈碧绿碧绿的,里面却都是发黄的。
处于对孙爷爷这一点的敬重,加之吃出自然和健康的观点的影响,时间一长,每天吃的蔬菜我基本上都是在他那里买。他卖的蔬菜,从外表上看,没有别的摊位好,甚至形状也没有那么好,但是都是新鲜的,是从自己家的菜园里摘下来的。或许是时间久了的的缘故,或许是有缘,每次去买菜,他对我都很亲,就象对自己的一个孩子,总是买了还要多给一点。有时候,他还会留一些比如南瓜、山芋等让我带回来。其实,很多时候,我真是受之有愧,想想他近60岁了,还自己种菜,每天骑自行车走好几里路,来卖菜,我怎么可以白拿呢?有一次,我趁着他忙,硬是多放了一些钱,第二天去买菜他似乎很生气,怎么也不肯收我的钱。后来,也是听旁边的卖菜人断断续续地讲了一点关于孙爷爷的故事:其实他就一个儿子,早已经在市里成家,日子过得也很殷实,老两口硬是闲不住,不愿意早早就被儿子养起来,才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点蔬菜,一来打发时光,二来可以赚些零花钱,减轻儿子的负担,三来也锻炼了身体……再后来我几乎每天都是径直走到他那里买新鲜蔬菜,享受他对我的“优待”……其实,自从离开家乡,独自在这里生活以后,几乎没有结交年长的朋友,而在买菜的过程中,认识的孙爷爷却给了我父辈般的温暖和爱,这是来自一个没有想到的“陌生人”的温暖,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友谊;这也让我改变了一些看法,友情是无界限的,有些朋友是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也不需要太多的表白。有一阵子,大概有好几天没看到孙爷爷来卖菜,我心里竟然有些惦记。我想,在内心深处,我可能已经把孙爷爷当做了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比较熟悉的人来看待,因为惦记和牵挂大多是不大容易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
其实想想,当日子日复一日地机械地重复着的时候,我们似乎每天要去的地方、每天要干的事情都是一样;时间一长,真的就象雨水打磨石子一样,心境竟然也慢慢地趋向于平滑和平缓。时间真是很奇妙,它让我们在这种反复与轮回中,慢慢地、一点点地、不易地觉察地放下很多东西,比如对新事物的激情,比如对往事的记忆、比如对前途的惆怅,比如对未来的迷茫……上班、下班,工作、生活,在被这种生活常态所左右的同时,于忙碌之中我们似乎很容易忽视和淡漠身边的很多人和很多事…… 可能是平凡日子过久了,就会忽略很多珍贵的东西;可能是莫须有的担心太多了,而人为地自我筑起了一道心墙,堵住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友好。
当打开一扇心灵之窗,温暖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你、我、他……
我想,只要孙爷爷还在菜场卖菜,我每天都会去买他的菜,我希望这位善良的老人能够每天健康地、开心地卖菜,我也希望我和他之间的忘年友谊能够永存……
2008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