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桥
|
|
|
茅俭(作者单位:新海社区)
如果将一个人的一生所走过的桥连结起来,这是一条很长的路。桥,是岸与岸伸展的手臂,我不由得想起了艾青写《桥》的诗句: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 ⁄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 于是产生了桥。桥是人类亲密的伙伴,人的生存离不开它,有了桥,人才有了行动的方便和自由;有了桥,人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桥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
我最早接触的桥,是水桥,那大概还是五、六岁的光景。我们居住的房屋东边有一条长长的人工开挖的河,当时还没用上自来水,人们为了洗刷淘米在河边搭起了由几块水泥板筑成的水桥。夏天,我与小伙伴们常常来到水桥边,用一根长长的竹杆,一端系上一只弧形的铅丝抄网,当鱼群在白色的淘米水里觅食的时候,我们以极快的速度将抄网扣向水底,再用力捞起,这时网内准有不少被逮住的“麦甲郎鱼”“澎皮鱼”。不一会儿,已是满满的一大碗,够家里啖上一顿。在水桥的碎石缝隙里,我们还捉田螺,摸小蟹,其乐无穷。最让我们高兴的要算跳水游泳了,我们赤裸着身子,一个个像下锅的饺子,“扑通扑通”的往水里栽,大人们站在岸上干瞪着眼发急。不久,我们进入了上学年龄,在通往学校的途中有一条简易木桥,我们每天早迎晨辉晚沫夕阳的从它身上走过,人多时,木桥会发出“伊伊呀呀”的声响,似乎它不堪重负,在向我们提出抗议。后来木桥被拆除了,换之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它像一弯明月,静静的卧在水面上。
进入二十一世纪,崇明岛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乡镇为凸现新农村面貌,在不同的河段上建起了无数座大大小小的水泥桥。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由我们农工商人参与的北横运河农场段的工程建设。我作为一名摄像人,目睹了整个疏竣建桥过程。当跃进段的最后一座桥梁合拢时,参与建桥的工程人员发出了由衷的欢呼声,有的激动的竞然悄悄的落下了眼泪。是啊,在近二年的时间里,他们日日夜夜坚守岗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工程难题,付出了无数心血,终于在北横运河上建起了六座宽敞美观的新桥,为崇明岛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桥,象征着速度和效率。崇明岛受水阻隔,几百年来,人们饱尝了出行不便的无奈,每当大风大雨,江岸边,留下了多少沮丧的叹息和徘徊不定的脚印。人们的心头不止一次地描绘过长江上有桥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长江隧桥不久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座自浦东五号沟,经长兴岛,止于崇明陈家镇,接陈海公路,全长约25.5公里的长江第一大桥,是“十一五”期间上海在建规模最大的重点交通项目。它的建成,将根本上改变上海与崇明岛及长江以北交通不便的状况,为崇明岛世纪大开发创造了重要前提和条件。
一天,我与同事慕名来到崇明最东端的陈家镇长江边,想一睹长江遂桥的迷人英姿,不料江面上迷雾重重,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它部分身段,虽然我们不免有些失望,但它恢宏的气势还是震撼了我们,想像中,它宛如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正呼啸着越江而去。归途中,我们在陈家镇又看到了一处造桥工地,据说通往江苏启东市的另一条长江大桥已经启动。一路上,我一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边思绪绵绵,心想:小桥加大桥,崇明岛这一条卧在万顷波涛中的巨蚕,真的要破茧飞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