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事业部 胡晓冬)
莫言,莫愁,蓦然回首,自当顺理成章的尽数风流,理应趾高气昂的尽数接受。
二十余载光阴,一部将中国红运用得尽善尽美、淋漓尽致的《红高粱》造就了一位中国电影史上的世界级大师张艺谋,同时也造就了两位全球影坛的世界级明星姜文和巩俐,甚至连那首主题曲“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也唱到了世人皆知的地步,作为这部电影作品的原著者莫言,却在二十多年之后方成为世界级文学巨匠,已算是“待遇不公”了。
当年的我还只是个孩子,对读书并未有太浓烈的兴趣,除了那首歌还唱的有模有样之外,甚至乎完全不明白歌词中为何喝酒能有助于“排气”,而且还能治疗感冒,更不明白妹妹往前走跟哥哥爱喝酒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为何非得扯一块儿。因为我是个孩子,不知该书是何人所著也就罢了,只是当时的那些大人们又有几个能知道呢?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就只是在那个年代少见多怪的恋爱激情。直到高中时代,在一次和我父亲不经意的交流中,我才得知原来《红高粱》的作者叫莫言,之后也略微的去了解了一下他的另一部作品《蛙》。然而坦白讲,以我当时个人的文学造诣而言,确实很难被此类书籍所吸引,不是书写得不好,而是我的欣赏水平有限。我可能更偏向于那些看着不用思考,瞅着无需动脑的大众文学,更贴近都市生活一点,因为毕竟我没有那种相似的经历,所以感悟不到更深层次的体会,只觉得过于深奥。
关注起莫言也就是近期的事,偶然看到台湾著名音乐人,曾为小虎队出道写下不少作品的陈乐融先生在他的微博中转发了一个网友的帖子,大意是说莫言获奖,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中国人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差,中国的各种环境还是比较差。陈乐融先生只是转发了该帖,并未发表他的个人观点。但是在我看来,这位网友的说法实在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中国国民素质和中国生活环境与莫言获奖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何以并而论之?诺贝尔文学奖原本只是颁给个人的奖项,本不带有政治色彩,更关系不到国家荣辱,有什么必要要将此事提高到一个精神层面来谈?即便某些人愿意将此事与政治、经济、民族荣誉感等等不相关事宜挂钩,那也该有个正确的态度。奥运健儿争金夺银,难道我们也需要哭丧着脸说:没什么可骄傲的,中国的病夫还多着呢。中国电影获得国际大奖,难道我们也要耷拉着脑袋说:没什么可得瑟的,中国的烂片还多着呢?网友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固然是好事,不过也该在肯定的基础上再做自省,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倘若把谦虚的美德运用在此处,我看似乎有些不太恰当,教育之意更是有待斟酌。
其实我并不了解莫言,不过从记者在采访提问莫言获奖是否开心,而莫言给的回答是“不知道”中,我感觉此人相当坦诚。拿笔杆子的人一贯很有思想但不喜言说,“不知道”并不是心里不清楚,而是一种淡然。获奖,一定会有喜悦之情,但对一个文人来说,这种喜悦只是瞬间而过的幸福。他的关注度不是停留在获奖本身,而是他的作品是否还能达到他所要求的那种深度,倾毕生之力,写时代之特征。对一个真正的作家而言,与其问其是否开心,不如对其日后的作品更加用心。比起让自身名垂青史,倒不如让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
对于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个人倍感欣喜也表示祝贺,能得到如此高等级的肯定,这已非常人修为所能达到,实属不易却又事出必然。只是莫言依然默默无言,也许他知道他想要说的,已然表达在他的书中。
书,可记录人世百态,可构筑万物虚幻,落笔真真切切,提笔天马行空。写作的人用心用命来换得生活的意义,换得众人的理解,换得一个窝藏于脑海深处的良善而纯净世界。对他们而言,挥洒纸间已经拥有了他们想要的一切,所有的快乐都只在灵感的源泉涌出的那些天。若想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满足感,只需在看过他们的作品后,毫不吝啬告诉他们两个字“好书”,那便已足矣。
莫言可算得上是一个书者,与其类似的书者还有很多。成时莫言,败时莫言,回首成败时依然莫言,自觉沉默是金,悠然笔墨光阴,大度若能容天下之唏嘘,小作亦可成万古之长青。不计较得失与否,是因为得失只在心间,而非现实间;不表白喜怒哀乐,是因为悲欢只在字里行间,而非言语间。成书便如长大的孩子,需要在社会中自行获得存在的价值,而新作则是孕育中的生命,需要更多的精力去呵护。
是以书者心中无常书,常书只留往昔处,日日已过再莫言,日日复来亦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