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宋庆龄陵园有感
苗 青(作者单位:上海滨海古园)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诞辰120周年的日子,我与文化所的三位同仁一起来到位于宋园路上的宋庆龄陵园参观。这是我第三次参观这座陵园了,回想第一次参观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读小学的时候,跟随学校的师生一起来陵园瞻仰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奶奶;第二次参观则是1997年读大学时的一个闲暇午后,专程来看望这位上海名人,当时还一并参观了紧邻陵园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如今该博物馆已经搬迁到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零米大厅内,而陵园仍在原址。和前两次参观相比,这次带着工作需要而做的考察之行,不仅让我了解了宋庆龄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和伟业,更重要的是首次将她视为一名普通女性,看到了她为人女、为人姊妹的一面。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和自身年龄际遇的变化,此次参观尤其使我印象深刻,也颇有些感受生发,值此宋庆龄诞辰120周年之际,聊作此文,以志纪念。
陵园肃穆 松柏长青
宋庆龄的一生,伟大且平凡,曲折又简单。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生于上海,她的家庭是一个笃信基督教的传教士之家,父亲宋嘉树是孙中山的好友,更是他民主革命事业的主要资助人,母亲倪桂珍是明朝东阁大学士徐光启的后裔,知书达礼,坚毅慈爱。宋庆龄7岁时进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5岁时到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卫斯理女子大学留学,后获学士学位,1913年回国担任孙中山的秘书,2年后两人结婚。与孙中山的结合虽然遭到父亲的反对,但是却真正开启了宋庆龄致力于民主革命的生涯,她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并在20世纪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走进宋庆龄陵园,一条宽广的大道引领我们来到一块巨大的黑色大理石碑前,上面有邓小平同志题写于1986年5月29日的26个大字——“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
宋庆龄的墓地位于陵园北侧,前面是一块大广场,伫立着一尊被献花围绕的汉白玉雕像。雕像后面正中位置是宋庆龄父母的墓地,这对基督教徒夫妻共养育了三子三女,1932年8月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如今只有次女宋庆龄和他们共葬一处。宋庆龄的墓在他们的东面,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重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遵照她的遗言,骨灰被运至上海万国公墓她父母陵墓的东侧,上海女儿得以落叶归根。
在宋庆龄墓地西面,安葬着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这是一位朴实能干的劳动妇女,在她尽心尽责的照顾下,宋庆龄在上海度过了平静而快乐的晚年时光。宋庆龄生前就将李燕娥看作亲人一般,尽管她比李燕娥年长,却仍亲切地称呼她为李姐。
自1981年6月4日宋庆龄的骨灰回沪安葬,迄今已近32个春秋寒暑,尽管公墓的名称改了,门前马路更名了,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国家副主席之一的宋庆龄女士仍然长眠在此,接受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的瞻仰与缅怀,特别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人们来到她的墓园,看着她的雕像,仿佛可以感受到一位国母慈祥可亲的气息,以及她恬淡背后的隐忍和坚强。
一生磊落 德泽后世
使人民获得幸福是宋庆龄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投身革命的目的,她曾经说过“改善人民的生活是任何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举国团结一心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今天,重温这句话更让人感受到宋庆龄同志坚定而具体的宗旨意识,她不仅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幸福劳碌奔波,还为国际友好、世界和平与儿童福利事业所作出过卓越贡献,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也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和正义人民的仰慕和崇敬。难怪周恩来总理称宋庆龄同志为国之瑰宝,她是当之无愧的。她在历次战争、革命、运动的生死考验中所展现出来的坚定政治原则,威武不屈,富贵不淫,高风亮节,永垂不朽!
在宋庆龄墓地的南侧坐落着一座现代化的建筑,那是于2012年4月正式开馆的宋庆龄纪念馆。记得上次来陵园时,纪念馆原址上还是一座风格传统、陈列简单的纪念室。15年过去了,随着人们对宋庆龄研究的深入、遗物征集范围的扩大、展示技术手段的提升,纪念馆的改扩建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今馆内通过声光电化多媒体技术以及丰富的实物、图片,将宋庆龄同志人生经历与一生功业展现在参观者面前,展品中不乏一大批首度公开展出的文献史料以及宋庆龄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穿过的服装、佩戴过的手表、项链、丝巾等饰品。这些史料和实物在向我们讲述宋庆龄为人民的解放、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所建树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将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拥有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凡人宋庆龄介绍给人们。而后一个宋庆龄正是过去我所不了解的,因而更值得深入学习。
亲人分离 人生有憾
在我看来,宋庆龄对丈夫孙中山无私的爱以及对他所从事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同样值得后人敬佩,对父母、兄弟姊妹的人伦之情同样令人感动。
众所周知,由于政治路线选择的不同,1944年以后,宋庆龄和她的两个姊妹天各一方,虽然偶有鸿雁往来,然而重逢却不可待。1966年的一天,秘书张珏陪宋庆龄在北京后海寓所长廊中散步。宋庆龄问张珏:“你有兄弟姐妹吗?”张珏说:“有的。”她又问:“几男几女?”当她听了张珏的回答后,不由轻轻叹了一声,说道:“你和我一样,也是三兄弟、三姐妹。可是,我却无法和他们通信。”这段对话透露出宋庆龄对亲姊妹的思念之情,以及恨不相聚之痛。1969年,小弟宋子安因脑溢血在香港去世。遗体运至旧金山举行追思会,除了宋庆龄之外,宋家兄弟姐妹全数到场。宋子安与宋庆龄一向感情最好,但是正赶上极左的“文化大革命”,宋庆龄根本不可能到没有外交关系的头号帝国主义国家去参加弟弟的葬礼。宋氏三姐妹就此失去了重逢的机会。
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政治沟坎可以阻碍亲生姐妹的相见团圆,但是宋庆龄以她极大的包容心和忍耐力,遵从国家的政策规定,默默地接受了这一现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
身为国家领导人的宋庆龄一生没有子嗣,亲人在世却不得团圆,这不是人间悲剧吗?由此联想到古园正在着力搜寻、传扬的人生文化,进而思考到成功的定义。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只有一种模式,没有什么比将成功仅仅定位于物质富裕更为浅陋的了,那是何等的势利。生活的精彩在于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成功的喜悦完全可以从家庭的和睦互助、子女的健康成长中获得。而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如果能够听从内心的需求,选择最纯粹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知自然,获取心灵的自由以及内心的平和,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
很少有人能够拥有像宋庆龄等革命者那样的人生经历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珍惜已经拥有的小幸福和小快乐,哪怕是在过年的时候和家人吃顿团圆饭,孩子取得学习进步时给他(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当大多数人为成功及其目标所蛊惑,并为之焦虑和急躁时,甘于平凡不啻为明智之举。平凡最为普通,却也最为可靠与踏实,看起来唾手可得,但要永远拥有它还需智慧与努力,这也就是知易行难的道理所在!
宋庆龄是一位伟人,同时她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和你我一样的喜怒哀乐与得失遗憾。我想,来宋庆龄陵园的瞻仰者们,如果能够从宋庆龄伟大的政治生命中感受到她真挚的凡人情感,才算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宋庆龄,才会发自内心地去敬仰她、缅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