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以企为家,无怨无悔为“家”忙
|
|
|
——记海丰沿海水利公司工程部项目负责人—李海平
2006年7月从四川农业大学工程系毕业来海丰后,他就扎根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沃野上,奔走在夏天烈日和冬季寒风里,雨里去风里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海丰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展现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他就是年仅31岁的海丰沿海水利公司工程部项目负责人—李海平同志。
2009年海丰东大滩鱼塘复垦,满眼望去,到处是杂草丛生,无路可走。夏天,他带领测量小组,每天都要跋涉几十公里,测量、防线、打定位桩,有时水壶没水了,实在渴了就将就着喝一口排沟里的河水;劳累了一天,晚上就简单吃口饭,冲把凉水澡,在工地临时指挥部忍受着蚊虫叮咬,继续开始白天的数据整理、分析,在迷迷糊糊中睡去,连续奋战一个月,人晒得黝黑,瘦了一圈,但先期测量得以高质量完成。那年的冬天,公司工程部正在实施海丰设施良田改造工程,天气格外的寒冷,室外气温低达零下8度,白天他背着测量仪等20多公斤的设备,行走在刺骨的寒风里,有时遇到跨河测量时,为了取得每一个准确的测量数据,他穿上皮裤带头跳进寒冷刺骨的冰水里,竖起标尺,确保不漏过错过一个测量点,而他的手脚却经常被冻得肿起来,痒得晚上都睡不着觉。脚上穿的鞋也被杂草和芦苇桩扎坏了好几双,但他无怨无悔。他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其实他只是一心想做好自己的工作。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视质量为生命。他常常对大家说,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工必须规范施工。只要碰到钢筋焊接不规范,间距不合格的钢筋笼时,坚决要求返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密切关注混凝土配合比及外观质量。由于工期紧,他更明白肩头的责任,节假日休息他放弃了,公司组织的旅游他放弃了。在工程项目即将进入竣工验收阶段时,意外来临,远在四川的老父亲得了急病,家里没人照顾,作为家里的独子他也心急如焚,可工地离不开他。在犹豫拖延了几天后,直到老妈妈催得紧了,他才和公司领导请假把手头的工作交接清楚连夜赶回四川绵阳。然而回趟老家他也没多作停留,因为项目上还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他来处理,等父亲的病情稍微稳定了他又立马回到了岗位上。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施工现场,下班后最后一个离开现场,正是他的这份坚持和责任心,海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都顺利通过验收。几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公司顺利完成了东大滩养鸡场、光明米业海丰农业发展公司办公楼以及海丰农田水利维护等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公司业务拓展后,招聘了好几位大学生,但新员工实践操作经验不足,一时工作很难全面展开,他主动担当起技术的传、帮、带,带领新同事到施工现场亲身实践施工过程,新员工在现场遇到不懂的施工问题,如测量仪器的使用、施工操作规范等,他亲手示范,耐心地解答新员工的疑问,把自己所学和经验都毫无保留地手把手交给了新同事。他的专业和热情,让新员工顿生好感,也都愿意向他请教,整体技术素质提高很快,短短的两个月后,新同事都能独立开展工作。由于海丰距离市区比较远,加之工地的偏远和僻静,业余活动显得格外单调,与那些刚刚踏出校门的年轻同事们憧憬的美好生活相差甚远。他深知年轻同事们的心事,作为项目经理,他主动和大家交心,增强沟通,增进了解,让他们知道公司未来发展的愿景,留住公司需要的人才,加速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大多数年轻的同志能够坚守岗位,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当前已经有部分年轻的同志走上了关键岗位。不少民营工程企业老板劝他:“到我这里来干吧,我们这里项目经理最起码年薪要比你现在高出一倍,将来发展空间很大”,“自己干吧,我给你挂靠,自己当老板,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呵呵,他只是憨憨一笑:钱,对一个人不是最重要!我就爱海丰这片希望的土地,我就爱我朝夕相处的领导和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