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培(作者单位:五四有限公司)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等。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踏青虽在一年之春,但具体时日常有出入。其实,人们心中最认同的那个时节,也是被称作“踏青节”的,是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里,他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飞得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宋代踏青之风更是盛行。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红男绿女,车水马龙地涌向四郊。北宋张先《木兰花》词云: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后一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妇女采拾翠鸟羽毛,游人踏青,久而忘返的情景。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作品《清明上河图》中,人群攘攘,春光融融,行商坐贾,贩夫走卒,各色人等,皆形神皆备。城郭,市肆,舟车以及结构精巧的拱桥,无一不刻划得精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梁城郊在清明节社会各阶层踏青扫墓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和热闹繁华的都市景象。
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重要日子。清明节定于祭祀节日始于唐代。清明被确定为祭扫祖茔的日子,杜甫《清明》诗写道: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自宋元至明清,祭祀风气兴盛,清明不仅要烧纸钱,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以及具有旺盛的生殖力,使得柳成为人类文化生命力的象征。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上,达到人丁兴旺的目的,而清明旧称“鬼节”,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称之为“鬼怖术”,于是在郊游踏青时,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清明也因此称为“柳节”。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江南亦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等谚。而诗人骚客更是吟颂成篇,佳句华章比比皆是,最优雅的无疑是1600多年前,发生在浙江绍兴的“曲水流觞”了,这一踏青活动中,不仅产生了37首酒中所赋之诗,更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自打小起,春天的田野就对我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春日,弄堂里的哥哥姐姐们自行组织了一次踏青春游,我随他们沿着大连路一路向北,走过四平路就看见一大片农田,绿油油的蔬菜、黄灿灿的油菜花,微风佛过,花香阵阵,当时的我们抛弃了都市的喧嚣,洗涤着读书的烦恼,一边在花海中疯跑,一边想像自己犹如长上了翅膀,向仙境里飞升……多少年后,那情景,那画面还定格在记忆里。
踏青是一种忙里偷闲的放松,它最能唤起童心的回归。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偷得浮生半日闲”,卸却一切俗务,携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去郊野寻觅春天芳踪。融入自然,看蓝天白云,闻菜花香,听燕子呢喃,沐浴春光里,徜徉在乡间的小路上,随手摘片柳叶,放在唇上,吹出一曲欢乐颂;高兴了,不妨脱下鞋子,赤脚踏在泥土上,对天吼几声;累了,打个滚,就地躺下。如此放浪形骸,神游八极,让机体吐故纳新,不但赏心悦目,还能使人胸怀开阔。
踏青去,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出游,但不是每一个季节都能踏青。踏青路上,你定会觉得古人“芳草拾翠暮忘归”的踏青诗写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