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人往“低”处走

——读《中国梦》有感
张晓黎(作者单位:上海市东海老年护理医院)
 
  你说,华夏大地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反映了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你说,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深刻总结了中国梦的悠久传承;你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折射出中国梦的历程艰辛;你说,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体现了中国梦的来之不易。那么,让我再次展开记载着斑驳历史与辉煌盛世的国之画卷,向大家描绘那历史深处,被岁月遗忘了的华夏旧梦。
 
  在那个朝野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井田崩溃,土地制度开始向私有转变的年代,战争让国家民不聊生,而这个时候,居然有人在做梦,他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小国寡民的社会虽然老死不相往来比较消极,然意图之美好,梦之和谐才是诲悟的根本,民生之源泉。这个人,就是老子。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弯曲才能够伸直,低洼才能够积满,珍惜旧的才能够创造新的,少索取才能够多收获,贪多反会增加困惑。无论我华夏民族,泱泱大国的坚守乃至我中国共产党的坚韧始终经营着“和”作为天下的风范。不一味沉溺于自我表现,所以看什么都清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彰显自己的德能;不自吹自擂,所以功不会被没;不自高自大,所以德行影响才久远;正是因为不争名夺利,所以天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古代人所说的“委屈”才能够保全的道理,这不是一句空话。司马迁忍辱宫刑却谱写了历史的恢弘巨著,让后人得以明了先人的过往作出巨大贡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雪山渉草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剿打击中曲折前进,谱写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凯歌,这是何样的精神气概!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以他们宁折不曲的态度,从容且坚毅的告诉世人,为革命、为信仰、为实现他们的“中国梦”,头可断,血可流,以捐躯的姿态傲然向苍天,无愧于祖国和人生,那又是何等的震撼!但历史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宁折不曲才能得以结果,委曲求全是为了日后的星星之火可以迅猛燎原!因为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对立又统一的变化之中,这种对立的互动变化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在老子的人生经历和视野中,他感受到一切逞能逞强的东西,最终都会遭失败,被摧毁;而一切甘愿柔弱、甘受屈辱的东西反而能留存,能保全。“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的结论是:所以坚强的东西归为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归为生存的一类。他在这里强调“曲、枉、洼、敝、少”的益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想要实现“全、直、盈、新、多”的目标,只能先做到“曲、枉、洼、敝、少”,这实际是说明了生活中一个大家常说的道理:要想得先得失,有失才有得。
 
  可是自利之心,人皆有之,一个在物质世界里承受着生存重压之人,怎么能做到委屈求全呢?对此,老子说:“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要收敛它,必定先让它扩张;将要削弱它,必定先让它增强;将要废弃它,必定先让它兴旺;将要夺取它,必定先给予它。
 
  这道理看起来似乎隐微,实际上很明显,就是柔弱胜刚强。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擒故纵。历史上这种欲擒故纵的实例很多。无论是郑庄公消灭共叔段,还是越王雪耻消灭吴国;无论是楚国灭隋国,还是晋献公灭虞国,用的不是必固张之,就是必固强之,不是必固兴之,就是必固与之,最终都是在得利的情况下忘乎所以,被人一举消灭。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亦即道之所用。
 
  莫言,他的作品被改变成电影,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内的无数奖项。然而,他仍旧以自身的低调,以更大的耐心去挖掘身边的人物,去记录平凡的故事。随着不断的积累与突破,他完成了《檀香刑》、《蛙》等著作并问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他谦逊的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人往低处走,走的是一份不羁,是源远流长的恬淡;走的是一份从容,是运筹帷幄时的泰然;走的是一种洒脱,是胸有成竹后的低调。中国梦本该如此,成,有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超然脱俗;败,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倔强傲岸。
 
  中国梦本该如此,宠辱不惊,孰视岁月如流,有暮霭琼山的泰然,有雪底苍松的坚韧,有大漠胡杨的不拔,有僻地兰草的淡薄。怀揣我中国梦,心系我华夏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携长风,可扶摇而上,大鹏噱羽;顺游水,可低硫击水,云帆沧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