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海丰农业生产一线的“80后”
有人说,80后是扶不起的阿斗,担不起责任。有人说,80后生不逢时,既没有70后的时代机遇,更没有90后的自我和洒脱。也有人说,80后已经迈入而立,能挑担,敢担当......众说纷纭。
一年一度的“三夏”农忙已然过去,让我们随着笔者,一同走近海丰农业的80后们,看一看他们在“三夏”的中表现如何?
83年的他叫陆洪川,是海丰基地隆丰大队副队长。今年“三夏”,他主要负责大队的水稻浸种、催芽工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陆洪川刚为人父,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生产大忙需要,他没有回去照顾她们娘俩,每天坚守在岗位,忙在浸种催芽池旁。他深知一旦种子出现问题,其蝴蝶效应将影响大队整体的工作进度。虽然对工作已驾轻就熟,但他仍不存半点马虎之心,每天都要认真检查,夜里也要不断关注稻种的变化。他像照顾自己的女儿一般,一粒粒、一池池的种子慢慢伸长了根,露出了头,在直播机的轰鸣声中努力扎根在水田里……
84年的他叫袁晓明,是公司种植技术中心副经理,负责试验田工作。看似百余亩的试验田面积不大,但里面涵盖的内容很多很杂,工作量不比生产队小。从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到每一个步骤措施的落实,他都要从方方面面仔细考虑,反复推敲。有人说,就那么点地,何必那么斤斤计较?听到这话,他一笑了之,因为他知道一年的试验周期,一旦错过了,将会延迟公司生产管理措施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直接影响整体的生产效益。联系农机作业、试验区域划分、数据调查等等诸多环节他都亲历亲为,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好。不管日头再高,雨水再大,他都毫不松懈,坚持在一线采集数据。有时忙得太累了,短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消耗,他的脸上有了一丝倦意,趴在桌上休息一会,他的身影依旧出现在田里……
85年的他叫陶华,现为三大队技术员,主要职责为苗情调查、病虫测报、大田用药监督等。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刚刚涉足农业不到两年,但是他身上军人那股不服输的劲,已让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逐步熟悉和掌握了农业生产工作的要点、难点。由于大队人员有限,许多基础工作都要由技术员承担,他不言苦、不言累,犹如有三头六臂一般,永远保持着充沛精力,总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工作任务。大队的各项工作进度他都能如数家珍,三夏农忙,“忙不倒”我们的一线战士陶华同志。
85年的他叫崔军军,现为北垦二队副队长,主要职责为协助队长做好大队的日常管理,今年“三夏”负责插秧质量监督工作。这是崔军军来到北垦二队的第二个“三夏”农忙。他以前的大队领导对他的评价是“踏实、认真、负责、上进”,四个词语已能说明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由于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且插秧较为分散,这容易造成插秧质量难抓,但在他监督下的插秧质量始终名列公司的前茅。一双套鞋、一把尺子、一张嘴,勤跑、勤量、勤说,这就是他的“秘方”。从早上5点钟一直忙到下午6、7点钟,大队中哪里有插秧,他就会带着“秘方”出现在需要的地方。
89年的小伙子李强,是北垦一队的技术员,2011年从扬大毕业就到公司上班。初来公司时,他被安排在本部上班,经常跟着部门同事到田里查一查、看一看。过了半年,他就呆不住了,搞农学出身的他非常想到基层大队去实践、去积累。于是,带着部门同事的嘱托,他到了现在的单位。到北垦一队采风时,他们大队长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他能吃苦,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日常工作中,他话语不多,但在大队工作的关键时刻,他都有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现。今年“三夏”,在他的监督下,1000余亩的插秧质量得到保证;2300亩的水直播播种,他亲自站播种机,确保播种到边到角,不留遗憾......在这样的责任心驱使下,大队的“三夏”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完成。
在海丰,这样的80后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用脚踏实地、积极乐观、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履行着米业人的责任与义务。虽然年轻,却已能独当一面;虽然好评如潮,但从不骄傲自满。因为大家心里清楚,在光明米业“提升发展,再创米业辉煌”的征程中,我们这些“80后”要“完胜2013”!
汪国真诗云:“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是生命中最美丽的年华。”昨日,他们毕业时青涩稚嫩的脸庞,如今已多了几许厚重与沉稳。但,这份厚重与沉稳不是沉沉暮气,而是外表朴实、内心坚强的有机结合,他时刻保持着热烈燃烧的激情!因为那里有我们想要的、想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去创造的美好未来。
让青春之花在米业的基层尽情绽放!(刘井涛 李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