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走进藏家

刘锦培(作者单位:五四有限公司)
 
  藏族的风情是迷人的,在藏区的藏族村寨旁,经幡、玛尼堆、转经筒,随处扑入眼帘。那经幡也称为“风马旗”。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风幡,或方形或角形或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树枝上,飘荡摇曳在大地与苍穹之间,构成了接天连地的梦幻境界。它同凛然巍峨的雪峰、碧绿成茵的草甸、浩瀚迷茫的漠野、金碧辉煌的庙宇一样,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藏区自然和人文独特而鲜明的象征。
 
  藏家的饮食是诱人的,酥油茶青稞酒,手抓羊肉烤牦牛,曾是多少人想往的美食。当晚,不顾一天的劳累奔波,想象着肉香的味道和藏家的神秘,我们在导游的安排下来到景区外的藏民村寨参观体验藏族风情。
 
  四川的藏族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藏民一般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因此也形成了独特的民居。民居一般都是三层,第一层不住人,养牲口或放杂物;主人居住二楼;三楼是佛堂。当我们进入寨子,已是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了。只见村口及每家的门前都站着迎客的藏家男女,热情地向我们打着招呼“扎西得勒”,大家立即回一句“扎西得勒秀”。走进藏民家,一个用石头垒起的院落,三层的房屋,院子的左边是一排转经筒,院子里五颜六色的经幡在晚风中飘扬着,蓝幡代表蓝天,白幡代表白云,红幡代表太阳,绿幡代表万物,黄幡代表土地。据说,经幡被风吹动一次,就相当于念一次佛经。还没进院子,就有藏家小妹为我们献上了黄色的哈达。
 
  按照藏民的风俗,进入院子时,先要跨过一个火盆,迈步时要男左女右,然后再洗手,因为,晚上吃东西时要用手抓。然后依次到左边的转经筒前用左手逆时针转动那一排经筒,为亲人祈福。院子的右边是一个玛尼堆,竖立着的木杆上有个白牦牛头。接待的阿妹说:“白牦牛头是神恩赐的吉祥物,客人临走时可把哈达挂到上边,把吉祥幸福带回家。”在草原、牧场和各风景区里,游客常常可在十字路口、路旁、湖边和村寨的出入口处见到一堆堆刻着佛像和佛教经文的石头,这就是“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 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藏语为“多本”。
 
  我们一行随着藏家小妹步入二楼雕梁画栋的客厅落座。屋子四壁上绘满了精致的壁画,看着这些精美的牡丹、云朵等吉祥图,还有排列屋子两边的同样雕刻着吉祥图案的桌椅,不由地感慨藏家的独特风情。为了调动现场气氛,藏家小妹先是教我们几句简单的藏语。帅哥称“锁浪”;美女称“锁默”;已婚女叫“已默”,未婚女叫“不默”。干杯叫“枪筒”,再见叫“保默”。谢谢叫“卡左”,“再来一个”要喊“牙锁牙锁牙牙锁”。我们像牙牙学语的孩子,跟着念叨这些词汇,同时也为这种民族语言而感觉新奇。
 
  在藏家小妹手端酒杯致欢迎词后,晚宴开始。我们品尝着各种藏族风味的食品,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藏家的兄弟姐妹们也纷纷载歌载舞为我们表演各类节目,而我们则扯着嗓子不断喊着“牙锁牙锁牙牙锁”。随着欢乐不断深入,藏家小妹要求我们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都要表演个节目,如果点到谁却不肯表演,那就得留下来给藏家放三年牦牛。为了不成为放牛娃,在大家的哄笑声中,被藏家小妹点到的都心甘情愿的表演了不同的节目,歌声,笑声把藏汉同胞的心连在了一起。
 
  传说藏家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我不知道此话是否夸张?当夜幕降临时,在强烈异域风情的感染和青稞酒的刺激下,人们已经在院子里围着篝火随着音乐节奏,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在这里,不分各种民族不论男女老幼,不用担心舞步凌乱动作笨拙,大家手拉手尽情地跳着,笑着,叫着……我也即兴加入其中,感受这难得的藏族风情。
 
  淳朴善良的藏族儿女守望着风云日月,依傍着灵山圣水,夙兴夜寐,诠释着仙境中温馨而单纯的藏家生活,劳作生息,演绎俗世里浪漫而出尘的天堂部落。任随时光轮回,天堂部落总是纤尘不染,逸韵流转。天际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射在送别我们的藏家儿女的身上。耳畔回响着: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那就是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四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