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推进精准化管理的思考

赵田芬(作者单位:光明米业海丰农业公司)

  精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利用科学手段准确实施各项措施,达到降低管理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的主要目标,从而提高公司整体效益的管理方式。它包含了“精、准、细、严”四个方面的特征:“精”是对公司效益产出点和成本控制点充分了解,准确把握管理对象的内存特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技术、管理措施,措施要精益求精,追求最佳、最优;“准”是准确、准时,在措施实施上要做到准确及时,在最佳时期投入最佳的成本,以达到最高的效益;“细”是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严”就是执行,主要体现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精准化管理的方法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最终将公司各项工作实现科学化决策、程序化管理、定性化、定量化考核和信息化沟通。
 
  精准化管理要在企业运营中发挥作用,首先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精准化管理的重要性。精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公司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公司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将成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今世界的大流通、大融合,所有行业都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竞争,保持公司的竞争力将越来越重要,将公司做优做持续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外部环境影响公司赢利的效应虽然很大,但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改变环境。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但只有质量仍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同等质量与数量的情况下,成本的竞争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因此,内部管理是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洞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确定应对的方针、如何扩大自己的利润源、如何减少公司的成本等都是可以通过提升管理质量来加强的。公司只有不断地深化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提高应变能力,规划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赚到可以赚到的每一分钱,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在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推进精准化管理的前提是制度、方案精准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本行业、所管理的对象内在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精确了解。不精通本行业特点和管理对象的发展规律和内存需求,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精准制度和方案。这种不科学、欠精准的制度和方案只能对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因此,推进精准化管理就是要对通过深入研究所取得的科学成果和长期积累的实践成果建立系统化体系,对原有的体系进行不断反思与修正,将各项工作进行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定性化、定量化和信息化,要全面建立起各项具体工作科学量化的工作标准,完善各种制度和规范。
 
  推进精准化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一个企业要做优做持续,就必须把精准化工作作为公司的一项持久工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制度,在实际操作层面都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我们常说,事在人为。每一项工作的落实,每一件事情的办理,人是关键因素,队伍是核心力量。任何一个优秀企业的发展都不是几个人能够支撑的,而是由一支具备优秀传统的团队实现的,所以队伍建设很重要。要通过队伍建设,把广大员工打造成为推动精细化、精准化工作的核心力量,在个人工作中自觉进行精准化管理。要通过宣传培训,形成企业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文化,将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变成员工自发自觉的愿望和行动。特别是要把公司的发展思路与管理思路做到全员皆知,围绕高质量、高效益主动开展工作。通过人才队伍发展通道建设,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业绩指标,将绩效评价作为激励员工投身精细化、精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充分激发员工行动力。
 
  推动精准化管理要有否定自我的意识与勇气。社会在高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每天都在变化,内部环境也在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也要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变化。推进精细化精准化管理的过程就是与传统型、粗放型管理做斗争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规范管理行为,推动执行力。粗放的作风来自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对精准化管理的推进带来阻力。所以,要注重建立精准化的管理机制,用机制的力量去消除部分员工的惰性和推进精细精准管理,又要注重在公司中树立一种规范的管理行为和严谨的执行精神,让每一个职能管理的触角都尽量深入到生产一线去指导和服务。对制度严格执行,对过程严格控制,对违规严格处罚,对每一个环节都不留情面地一抓到底,做到持之以恒,持续改进。
  优秀企业永恒不变的是质量更高和效益最大化的需求。企业在发展历史中积累的管理体系在企业的正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企业惯性发展,但这些体系是否符合精准化管理的要求,是否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值得每一个企业进行反思。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在80年代改革大潮中,一些国有企业不能顺势而变,一些知名企业、传统大型企业破产倒闭,所以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对体系进行反思。
 
  推动精准化管理重点是提高执行力。在目标清晰、管理体系符合精准化管理要求情况下,能否按预期目标发展关键是执行。一个企业的成败30%靠决策、50%靠执行、20%靠运气,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是管理的优势,而管理的优势则是通过点点滴滴汇集而成,并通过一招一式体现出来。所以,提高执行力是推动精细化管理的重点。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较强的执行力,完善的制度、正确的政策、理想的目标都只能是一纸空文。执行力是否到位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管理者很重要的角色定位就是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要对每件事情做到关注细节、关注执行情况、关注结果,从而提升公司的竞争力。细节反映一个公司的作风和境界。推进精准化管理,就是要研究和关注细节,深入、执着地追求细节的完善。标准是精准化管理的根基,把标准化作业的落实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每一个标准、每一项作业都不容忽视。通过精细化、精准化管理,严格细化标准,能够使各项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渗透到每一个管理环节的“缝隙”,使得不同岗位的员工按照各自标准操作,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作为管理者,应该见微知著,不断细化各项制度和措施,包括生产质量、安全生产、投入额度和经济效益等,如果轻易地放过这些细节,就无法实现管理的精准和效益的双赢。
 
  精准化管理工作是系统性工作。对企业而言,产品的生产和效益的创造由多个环节、多个部门完成,所以精准化管理又是一个系统工程。精准化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链接的,如果前一个流程不精细,后一个流程就可能跟着出现问题,甚至可能出现管理链条断裂。如果没有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员工的协作,没有公司整个管理系统的互动,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所以,建立公司内部整体良性互动、部门协作的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机制,这不仅要求公司条线内横向、纵向都要信息畅通、一脉贯通,而且还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到位,各生产班组之间、各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必须提倡协作精神,主动配合,高质量地联合协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都要在考虑本环节、本部门精准化管理的同时,要为下一个环节和部门的精准化管理创造条件,形成大协同。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将各个环节和部门全面纳入精准化体系中去综合考虑,这样才能确保精准化管理的有效推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