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冬(作者单位:农房集团第二事业部)
每当耳边回想起“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时,便会不由自主的让我的思绪漂浮到那个充满欢乐的童年时代。在那个岁月里发生的诸多故事也犹如映画戏一般,若隐若现的闪过眼前,叫人情不自禁的为往日熟悉的情节再度留恋。
我还清晰的记得,那是三十年前,一个蝉鸣不止的季节,我背上我的小书包,带着那根本不被记在心里的暑假作业,一路欢愉的来到青浦,在外公和外婆家住上一阵子。当时的我肯定不知道那是许多现代人所向往的生活,一到假期便驱车前往郊县避暑,感受一下更淳朴、更乡野的自然风味。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只明白一件事:欢乐的假期生活即将开始。
那时的我是个很顽皮的孩子,整天就是在老街坊、小弄堂里穿梭,在泥地里打滚,吃吃“百家饭”,听听“百家心”。或许是外公和外婆见我做得事情都太没有意义,他们决定带我“远足”一次,我也因此有了人生第一次“旅游”经历。说起来这次“远足”其实并不远,只是去到外公和外婆的老家,江南古镇朱家角。但对当时从没旅游过的我来说,那可是件大事,掏空了小书包里的所有作业,把吃的喝的全部都塞进去,乐呵呵的随着外公和外婆走了一遭。
当时的朱家角镇并没有发展成现在的风景区,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古镇,镇外的客运站是我那时见过最小的一个。沿着湿滑而清冷的老街和窄窄的河道一路前行,便是一个毫不起眼破庙,好像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那个破庙是当地很有名的“城隍庙”。小孩子完全不懂小桥流水人家的乐趣,心里想的是住在河边的人肯定有很多鱼吃。这老街旁的二层旧楼,却让我的心理总有一些发怵的感觉,那一家家黑色木门的背后究竟会走出何种装束的人,那些人又是否会对我做鬼脸呢?外公和外婆似乎看出了我的害怕,一边拉紧我的手,一边告诉我,妈妈就是在这个小镇子里出生的,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来年。似乎每个孩子听到妈妈的故事,都会心里立刻平静很多,我确实不再感觉害怕,妈妈带过的地方,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我又开始像只顽皮的野猴子,上蹿下跳、奔跑喧闹了起来。
外公和外婆一起生活的第一个地方在一条大河边,这条河在当时的我眼里真的感觉好大,现在知道原来那是条运河。但与运河相比,河上的那座高高的大桥更让我目瞪口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高又这么陡的桥。我用足了吃奶的力气,奋力的爬上了桥订,却感觉整个人吓得腿软了。眼前所见的河面更宽了,河上停泊的船只好多呀!而河面上这青石板铺建的桥面,总让我觉得会不会无法承受我的重量而坍塌,而这一块块大石头又是怎么堆砌到这么高的呢?我想探身往桥边移动,两侧低矮的桥沿又让我感觉手脚似乎不听使唤,只好偷瞄了一眼桥下的河水如此深不见底,便赶紧趴在了地上。外公和外婆找到了我,把我搀扶了起来,两个人架着我下了桥,外公生气的告诫我绝对不允许自己跑上桥,说那实在太危险,熟不知我哪还有自己上桥的胆子。外婆告诉我这座桥名叫“放生桥”,是明朝时间建造的,后来重新修补过,很多大青石板已经毁坏,用其他石板代替了。外婆还指着桥边一侧的一栋房子告诉我,外公就是在哪栋房子里出生长大,结婚成家的,这里所有人都是靠着这条河过日子。这里也曾住着大户人家,有自己的私家花园,甚至还有地牢水牢。这里也曾经热热闹闹、几多欢笑。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里的人们逐步向城镇流动,只剩这条老街与这些旧宅还保存了往日的回忆。我也许真的年纪太小了,就是不明白外婆究竟说得是什么,但我却知道他们一定很怀念这里,因为外公和外婆的目光在这里驻留了很久。
也许是玩累了,我傻愣愣的靠在外公的肚子上,小手拽着外公的手指,茫然的望着这条河、这座桥、这个感觉有些寂寥的古镇,心里想着若干年以后,这条河还会有谁停泊吗?这座桥还会依旧挺立吗?这个古镇还会有人记得吗?
时光流转,三十年后,再回到这里,竟然发现这个古镇成了“江南胜迹”,这条河依然源远流长,而这座桥真宛如“井带长虹”一般。我站在与当年相同的位置,寻找着当年自己的影子,可偏偏在那乱人影的斜阳下,我的脑海已无法辨析,只觉在这如山水画般的景色里,可能当年的那个小小的我真的已从墨色深处被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