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青(作者单位:上海滨海古园)
“蛇年”已经过去,“马年”踏雪而来。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往往会回想往事,展望未来,总结得失,寄托希望。在前进的路途中,尽管时有曲折蛇行,但更多的还是奋蹄疾驰。跑得快,不如跑得稳、跑得久,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有如此。要想取得新年进步,还得靠头脑、靠行动,这样才能心想事成,功德圆满。
在中国的数字文化中,“十”是足数,言其满也。过去讨伐敌酋要列举十大罪状,表扬好人也要提十大美德;在新年伊始,我想的却是“十大愿望”,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愿社会和谐,民心向善。新年来临,人们总是热切地渴望着好财运、好身体、好心情,这一切离不开个人的奋斗努力,也需要和谐大环境的支撑。这一年,但愿“炒”风渐息,秀场降温,制造轰动与期待轰动的心理都能有所收敛。大家多来自我关照,从我做起,逐步增强公民意识,把善念化作善行,做好每一件小事,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二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得以恢复和发扬。过去的大半年里,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一年,还是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少吹牛,多反省,干实事,谋发展。如果官不聊生能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换来中国现代化的骐骥一跃,才真是大快人心。
三愿认清生活的目的,剔除无谓的干扰。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对科技手段的盲目崇拜已经把人改造得渐渐失去理智、迷失方向。这一年,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在疲惫的追名逐利后,多问问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不再愿意做“低头族”,而是抬起头来和家人朋友见见面、说说话;不再用跑到西藏、跑到香格里拉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其实,在都市里也可以静思默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
四愿打消对死亡的恐惧,正视生命的价值。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过程,也是完整人生文化的组成部分。天增岁月人增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有诞生也有消亡。如今中国已经迈进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亿,在关注养老服务的同时,也不忘记重视临终关怀,如何看待生死是能决定一个人晚年心境的重要因素。这一年,愿大家都恋生不怕死,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从容面对各种考验。
五愿殡葬文化能得到正确对待。在有些人看来,文化无用,创造不了生产力。可在另一些人看来,文化是精神,是价值观,也是软实力。这一年,希望能够切合实际地制定殡葬文化规划,上下一心地做好殡葬文化建设,让它的“无用之用”产生影响,创造财富,进而能够取得共识,走出上海,去影响别的地区、别的文化。
六愿殡葬习俗变得文明环保。跨火盆、烧纸钱、放鞭炮,正是传统殡葬习俗造成的景象。这一年,希望鲜花换鞭炮、节地安葬、骨灰撒海,不再像有人说的那样不合时宜、有违传统。传统民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传统习俗已经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与生存,那么不如把不合时宜的那部分抛弃,为新的观念和文明行为喝彩。
七愿殡葬观念能够得到更新。转世投胎、入土为安、托梦传话等观念影响了人们的殡葬心理和殡葬行为。这一年,愿殡葬观念与时俱进,努力传承有益于家庭伦理、社会进步的民俗,果断地摒弃有损于身心健康、环境安全的陋俗,多倡导节地葬和生态葬,帮助人们树立起全新的殡葬观念。
八愿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能够严格贯彻执行。这一年,希望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这样殡葬改革成功有望。
九愿海葬先驱者们得到肯定和颂扬。骨灰撒大海,真情留人间,自1991年上海举行第一次骨灰撒海活动以来,已经有近3万名市民选择了海葬。成为了现代文明葬式的积极拥护者和实践者。这一年,希望体现勇于挑战旧俗,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上海市民精神进一步得到光大,让这些为自己亲人的勇敢选择而感到自豪。
十愿记录和保存人生文化成为人们的自觉。巴金老人说过“人活着不是为了捞一把进去,而是要掏一把出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生故事的创造者,也应该成为它的记录者。这一年,会有更多普通人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他们的故事可能琐碎但贵在真实,虽然平淡但不乏温暖,都能受到人们尊重。
一口气就是“十愿”,会不会太过贪婪?但我想,人内心有“愿”总是好事,哀莫大于心死。有了愿景,才有奋斗的动力和方向。新的一年已经开启,希望大家一齐发“愿”。当马年过去后,我们就会看清历史的脚印,找到奋斗过的痕迹。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