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清明的诗意

丛业(作者单位:农房集团)
 
  又是一年清明至,祭祖扫墓之际想到“清明”这个词,颇值得玩味,有着多重内涵。从词义上看:一是(政治)有法度,有条理,如清明之治;二是清澈而明朗,月色清明;三是神志思虑清晰明朗;四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是节气,是春天的组成部分。小时候背诵“春雨惊春清谷天”,便知道了清明是节气之一。现在很感慨那时这个需死记硬背节气的句子竞也如此有诗意。
清明孕育着诗意由来已久,窃以为有两首代表作值得一提。
 
  一是介子推以死相谏的血书遗诗,这首“三提清明”,特意用清明词义为内容的诗作为,“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与晋文公的传说大家耳熟能详,无需赘述,但其有功不居,富贵不图,为民请命的壮举流传于华夏后人至今,足见政治清明是民心所向,民之梦想。每当清明人们感怀介子推,犹如端午感怀屈原。据说晋文公常把血书袖于身边,作为鞭策。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造福于民。第二年文公上介山祭祀介子推,竟然发现当年被介子推依偎在一起烧死的老柳树居然复活,文公便对着老柳树祭拜,并将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树”,也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这便是传说中“清明节”的由来。
 
  二是晚唐大家,人称“小杜”的杜牧以《清明》为题的诗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未用,整篇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音节和谐,景象清新、生动而意境优美。该诗从谋篇讲也极其自然,每每想起以前古典文学老师的讲评,其是顺序写法,套用起承转合非常贴切,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为“承”,写出了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一“转”提出了如何摆脱那种“心境”的办法,并连贯地带出了第四句出彩的一“合”。从而显露出诗人至高无上的艺术境界。
这两首诗,一首体现了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另一首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两者与人们的社会生活都不可或缺,一者是人们向往追求社会发展安定富足,二者是人们向往追求社会和谐文明提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