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十八春 半生缘

——话剧《半生缘》观后感
李颖 (作者单位:农房集团)
 
  这是一份欠了很久的作业,话剧《半生缘》看完已经整整2周了,一则是近期工作忙,都在出差,二来是自己懒惰,失去了写得冲动,但是我知道,如果今天再不动笔,也许就会变成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作业,所以还是在这个周末的晚上,让自己静静地坐下来,用自己的回忆,写下这个观后感。
 
  说实话,看这个话剧之前,对香港进念剧组所排演的《半生缘》是完全陌生的,去看完全是出于对张爱玲的喜爱,出于对《十八春》的眷恋,出于不经意路过看到的宣传,出于一种盲目的冲动,但是看后却使我感到惊喜,香港的话剧艺术,导演对时代、对环境的理解和把握,对人物心理的描述,都让人感到惊喜。
 
  还记得在大学时候开始读张爱玲,而一读就爱不释手,从《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到《十八春》,每部小说都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但是总是透着一丝感悟,虽有些压抑,但却是无法停止。《十八春》是一部长篇,讲述了世均、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都市年轻人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并不离奇,虽然并不浪漫,但是却把那一点点的痴,一点点地怨,一丝丝的挣扎,一丝丝的渴望,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你对曼桢的命运而感叹,让你对世均的懦弱而无奈,让你对叔惠的开朗、潇洒而羡慕,让你对翠芝的勇敢而赞叹,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又不能突破现实,因现实而改变,只能把一丝丝的怀念,一丝丝的美好藏在心里,转瞬18载。18年后,才发现心里的涟漪与期望已不复存在,一切都回不到曾经的曾经,回不到从前。
 
  进念版的话剧《半生缘》在上海仅仅上演3天,68日刚好是这个话剧上演的第18场,三个多小时的演出,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准确的说,已经不是单纯的话剧了,而是在话剧中融入了歌剧和评弹,让原本压抑沉闷的话剧,多了一丝丝变化,尤其是评弹这种传统艺术的应用,更加有助于对事件的陈述和人物心情的刻画。开篇的评弹,将沈世均,顾曼桢的故事进行了一个详细的描绘,让没看过书的人,对事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剧中评弹的插入,则讲述了当事人的心里变化,对于剧中的评弹,从创意、构思、撰文、演唱,都是相当的精彩,堪称第一成功。而话剧中,从语言、服装,也下了一番功夫,比如:曼桢的姐姐曼路和祝鸿才的所有语言,都选择了上海话,更能突出时代背景,也更加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曼路从头到尾的大红服装,一方面展示了她舞女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展示出了她红装下的苍白和无奈。所有的这些,也不禁让我们生出感叹,这种理解,这种把握,这种构思,换作我们大陆的导演,是否能够这么准确地展示出来呢?
 
  而这个话剧唯一的遗憾,我觉得是对结尾的改编,忽略了时代的背景,将解放的背景没有表达出来,而是说叔惠留学归来,所以结尾变得有点莫名,也没有展现出曼桢的未来生活。这一点对张爱玲的小说是一种伤害,因为她的小说虽然没有刻意讲述历史背景,但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发展变化都是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小说中的结尾大家都选择去了东北,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生活与希望,预示着翠芝的改变,预示着曼桢与慕瑾的未来,给人一种希望,一种向往。
 
  十八春,半生缘,乱世的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