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梦·建设美·农房情
朱佳莹(作者单位:农房集团华都公司)
上海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小说第一章,充满开始的味道。在这里既有江南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这里酝酿了无数文坛巨匠,这里将各地风俗融会成独特的海派文化,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对我们而言,这里有,与我息息相关的“光明与农房”。
在我们80后的记忆里,光明一直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他是“奶味浓郁”的冰砖、“一品三味”的三色杯、“好滋味、香甜脆”的紫雪糕和“冰心、凉爽”的赤豆、绿豆、盐水棒冰,从乳品到农副产品,都是首屈一指,仿佛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一般。然而翻开老上海的历史册,参观《光明在这里诞生》,我们渐渐知道,这一段历史,是上海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上海经济化建设的缩影。彼时光明还是益民食品一厂,在时代的浪潮中沉浮,经历工厂断电,机器故障,面对敌军的威胁,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益民食品一厂员工依然不屈不挠坚持生产坚持创新,终于有一天,一辆进口车挂着火炬标志,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叫卖声声不绝于耳,不仅告诉全上海,我们开创了中国冷饮民族品牌,也昭示着开创了一个“光明”食品工业的新时代,从此结束了冷饮只有“洋品牌”的时代。
无独有偶,上海的改革变迁,俨然是一部农房的开拓史,从当年的上海农口房产联合开发经营总公司,到今天,成为以房地产综合开发经营为主业,集房产、地产、设计、商业、施工为一体的集团企业,80后们其实不难想象,在房地产行业的狂潮中,我们的前辈们,经历过多少世事沉浮,是怎样熬过市场萧条的日子,成就了今天的农房。我们见证着陆家嘴的成长,从一片不毛之地到今天的金融中心,我们见证着上海的规划变迁,从《上海苏堤春晓名苑》、《爱都公寓》、《王子公寓》、《苏堤春晓名苑》、到《明丰新纪苑》、《聚贤煌都》、《星河世纪城》、《苏堤春晓名苑》、《夏朵小城》、《幸福小镇》……农工商房产,陪伴一代代上海人、新上海人,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住房,改善居住环境,见证着他们各自的传奇故事。时代的巨轮滚滚而来,今天农工商房产早已经是国内房地产企业中的佼佼者,涉猎的不仅有住宅、商业,还有养老、旅游等各类产业,不断拓展奋勇创新。
光明也好、农房也罢,是什么让他们前赴后继而不是安于现状,我相信这是一种崇高的信仰,是一种力争改变,力争突破的渴望,是对漫漫前途毫不畏惧的勇气,是对未来了然于胸的志向。狡猾如《潜伏》里的吴敬中,他研究了15年,得出的结论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他选择了世故与圆滑。谢若琳崇尚“金钱至上”,讲求交易哲学,所以最后人为财死。而余则成却坚持到了最后,我想起了余则成在在医院里,病床前,面对生无可恋的晚秋说的一段话:“那儿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那是另一个世界,好地方,好风光。你那么年轻,那么漂亮,可以选择的。你想想,晚秋,你站在一列雄壮的队伍里,迈着大步,高唱着战歌,去改变整个中国,那是什么气势。一个小小的余则成,就是路边的一个送行者,你看见了他,他看见了你,你们挥挥手就过去了。再往前就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沮丧吗?无非就是一个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留恋它就是一种高度近视,有时候看得远一点,不就什么都有了么?”在我眼里,这是媲美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的长篇大论的。这段话不光是对晚秋讲的,更是他说给自己听得。在迷失的那段日子,他沉思、找寻。他同样用这些话,来说服自己。所以,同样的经历,余则成坚持到了最后。一代代光明人与农房人,何尝不是有这样的胸襟,勾勒发展的轮廓,力争改变。所以,光明和农房,一步步,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
凝视着光明的火炬标志,我想,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的梦想,永无止境的拼搏,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以及坚定不移的信仰,让我们光明,让我们农房,一直持续的开拓,一次次刷新了这座海派城市的版图;因为有这样的信仰,所以他们拒绝固步自封,所以他们摒弃了安逸选择了奋斗,他们开创了时代,改变了上海甚至改变了中国。这就是他们,一群开拓者,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出我们光明、我们农房的篇章,以我们本土的力量,推动这座城市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