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月到中秋
|
|
|
刘锦培(作者单位:五四有限公司燎原公司)
翻阅着消瘦的日历,又一个中秋滑进眼眸。
中秋,这个中华传统的佳节,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盛的今秋。虽说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后,就没什么可读的关于中秋的文字,然而,每到一年一度月圆的时候,人们还是要写一些关于“中秋”的文字,这是因为有太多的思念,有太多的牵挂,因为这中秋之夜撩拨起了有情人那幽幽的情愫。
中秋的一轮清澈明月,它始终用祥和与宁静,留给芸芸众生。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盈满一波波众多游子风尘仆仆的思念,寄托着天涯旅人浓浓的乡愁。中秋,是用思念叠成的素笺,别在那深邃的空中,供人们吟咏,咀嚼;中秋,是用牵挂做成的月饼,摆在那精致的盘子里,供人们掂量,品尝。中秋是南国那灼灼的红豆,中秋是慈母手中那一条细细的线,中秋就是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月难长明,情更难以久留,感叹嫦娥奔月的凄美,沉湎唐诗宋词的缠绵。冥冥之中流逝了多少个中秋,芸芸众生错落了几多的红尘,多少中秋之夜孤独相守,几多红尘流离了无数的相思之人。中秋离愁,年年又岁岁,轮回哀怨,辗转凉冷之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情去节依在,人走月圆瘦。月缺月圆又一载,花开花落人不还。思念的中秋,总让人倍感沉寂和清幽。少年盼春节,青年过七夕,中秋则是老年人的节日。守望在家中的老人把岁月一点一点收集起来,丰满成一个佳节。然后,将思念斟满,将牵挂擦亮,将希望燃起,在那月亮渐亮渐圆的时候,静等儿女们像候鸟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围坐在月光之下,将中秋之夜点燃。儿女们就像那轮又圆又亮的中秋月,准时围坐在父母的身边,将那素雅的清辉映照在父母那慈祥的脸上。一轮明月当头,儿女共话婵娟,其乐也融融。团圆的宴席散了,月亮渐渐隐去,它将沿着自己的轨迹默默行走。而父母则像那蔚蓝的天空,将自己擦拭的一尘不染,在那里静静等待,等待下一次月圆的时候,一轮清新明亮的圆月走进自己的心中。一次中秋一份浓浓的亲情,一次月圆慰藉一回长长的相思。中秋夜那轮圆月就是时光的车轮,碾去悠悠的岁月,却牵动着多情的目光。在外奔波的人们,总想在那个月圆的夜晚回到家中,围坐在亲人中间,共仰一轮明月,把酒话桑麻。因此,这多情的中秋月就催生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赋予中秋之夜无限的温情与诗意。“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这首《鹧鸪天》就叫我们感受到了月圆人未圆的缺憾和辗转反侧的幽幽情怀。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这种思念和牵挂犹如钱塘江的潮水,一波又一波,连绵不断;就如同小溪潺潺日夜流,终成一片浩瀚的江海。在那些守望家门的老人的心中,在那些漂泊江湖的游子的心里,中秋之夜那轮圆圆的明月就是彼此心中的约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敞开心扉,叫一轮明月入怀来。不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好,“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也好,那一轮明月就是他们全部的寄托。不管身处何方,不管心系何处,在这月圆之夜,都会遥望夜空,在那朗朗的圆月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诗行,在那圆圆的明月里寻找来自千里之外的慰藉。中秋的月,在圆着人们的相思梦,一年又一年。
一曲《彩云追月》随着微寒的风,自悠长的小巷吹来,拨弄一池秋水,隐隐绕梦。中秋的明月象征着幸福和团圆。能够合家团聚的,自然皆大欢喜。而漂泊在外的异乡游子,也无须孤独。皓月当空,总有对亲人的牵挂和祝福在我们心中流动。人的一生都在做着相聚和分离的事,离离合合,月全月缺,月如人生,人生如月,人间本来就是如此而已,何必为此去伤感,一个人也罢,两个人也罢,分离也罢,相聚也罢,只要自己的心不寂寞,那就是最好的幸福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