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培(作者单位:上海农工商集团燎原有限公司)
昨晚寒风凛冽,清晨推窗又见白霜一片。我是颇喜欢霜的,唐代温庭筠一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数声鸡鸣,一间茅店,木板桥上的霜上一行似有还无的足迹……好一幅寂寞自然的乡下风景,冷暖搭配,动静相和。漫步在古诗词中,跟文人墨客一同读霜,那浪漫孤绝的意境、清新自然的空气、质朴纯净的心绪,令人远离繁复、神清气爽、静享恬淡之美。
在深秋读霜,别有一番情调,白霜与菊黄、枫红、衰草,这些景物搭配起来,更有神韵。如穿着花衣裙的女子,忽然不小心,走漏了春光,让人刹那间惊艳了双眸,不自觉地赞叹一声,眼与心都被吸引了过去,有点魂不守舍了。此时,田野里也漫起一层薄雾,朝阳却如一枚篆刻的闲章,闲了,静了。阳光照在霜上,雪白里带着胭脂色,仿佛娇羞可人的姑娘,脸上突然间荡漾起的红晕。但这些并不很久,又倏忽消失了,只留下怅然所失的我们呆立在原地,任记忆的画面一遍遍重现。
霜,是水魂冰魄。铺在田野里,如白毯、玉屑、银色的锦缎,有着油画的质感,我想,霜是最适宜油画的。草丛里,菜叶上,晶莹、锃亮,带着小绒毛,甚是可爱。天气晴朗的早晨,有点清冷,但并不刺骨,带着些柔柔的暖意。田野如同新涂了脂粉的少女一般,勾魂摄魄,美的出众,让人忍不住地想多看几眼,“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遍地枯草,遍地白霜,加上淡淡的雾和雾里酡红的朝阳,使人迷恋其中,忘乎所以。
霜是抹不去的乡愁。“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秋霜,秋情,秋思,都带着淡淡的愁绪,绵绵思念、冷清月光、薄薄冷霜,互相纠缠,潇洒如李白也止不住念及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故乡。
霜是化不掉的悲情。古时的边塞,战场上的男人,多多少少是想念家乡的。看见沙似雪,月如霜,此时如果有一只笛,或是一管箫,徐徐吹奏;或是一个古笳,轻轻弹来。如半夜,边声,乡愁,大概多情的人都会泪流满襟,泣不成声了。秋风萧瑟,草木摇动,一雁孤鸣,霜飞晚,还有比这更煽情的吗?
霜是解不开的相思。闺阁之中写霜的诗,也有可读的。曹植《情诗》里有:“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之句,这时间跨度也挺大的,一年才约会一次,想这相思,也挺深的。也有:“营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此时,鸳鸯瓦冷,翡翠衾寒,青衣素娥。亭阁隐约,珠帘半卷,石阶深远,古木幽寂。高楼闻秋砧,月冷万树霜,更是无法入眠。佳人娉婷,似玉含烟,凝目远眺,如水带愁,心中缠绵之意袅袅不绝。
天下写霜,最愁人的莫过于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意境辽阔,忧愁郁结,一读泪满襟,二读肠千结,三读魂已断,二十八字里十余处景物,如同把天下所有的悲情,置于一壶一杯之中,浓得闻一下,就醉倒在地,无药可治似的。可见落榜比战死,可悲得多。
忽然想起瞿秋白的一首诗:“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说起来瞿秋白也是极爱霜的一个人,他本名瞿双,因喜欢霜的洁白高雅,故改名瞿霜,字秋白。秋白者,秋之白霜也。只是江南有霜的日子不多,难以寻觅,即使有,也不及北方的大气。若是那茫茫草原、大漠黄沙,都覆盖了霜,那该是多么震撼的宏大篇章啊,只可惜如此壮丽的图景,我却无缘亲见,只得在梦中,在心里,一次次追寻,一次次留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