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水官(作者单位:上海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上海知青来到了农场的广阔天地里,接受再教育。在那时,繁重的农田劳作伴随着年轻人娇嫩的身躯;艰苦的农场生活撞击到学生们稚朴的心灵,从此开始了漫漫人生艰难的旅途。然而,纵观历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时代的标志,必将载入历史史册,知青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磨灭。
在农场的盐碱地上,采用水浇地种水稻的布局,既能解决知青们一部分的口粮问题,又能改良盐碱地。对此,大规模的“三熟制”在农场全面铺开了。水稻有早、晚两熟,种早稻,阳历3月底就要开始育秧苗了,早春的3、4月份,气温在摄氏10度左右,水温更是低了,此时就要下水田“车水耙田”、育秧苗了。晚稻(又称双季稻),待早稻成熟收割后的8月初插秧,大约11月份收割。
讲起“车水耙田”,是一项既艰苦又有相当难度的技术活。这样的重活、难活,一般农村出身的老农民也不一定都会做,何况交给那些大城市出来的年轻人了。
话说农村里的男人们的技术活,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真正的行家里手要掌握的俗称有:在家能“下糊打浆”,上船能“楠泥刮浆”,农作能“车水耙田”,下田能“抛种扎粮”。分别为,一是农村里做土布时的一道工序“做面糊、浆纱头”;二是撑船楠河泥、挑河泥;三是“车水”在没有机器设备的年代,分别用风力的“风打水车”,畜力的“牛赶水车”,人力的“脚踏水车”作为动力从河里取水浇田,后来被机器水泵所取代了,“耙田”就是下水田作业,也是一件有相当技术的农活;四是有熟练地播撒各种农作物种子的手上功夫。能全面掌握上述技能的农民,当时也能堪称“技师”了。期间,这不仅是耳闻目睹,而且很多是亲身经历的事,在这些技能中我也掌握了不少,仔细算来至少也能称得上“中级”工吧。其中最为深刻的是学会了“耙田”技能,在当时农场连队里算得上是第一批敢“吃螃蟹”的年轻人了。
说起耙田,几个年轻人第一次跟着老牛拖着的木耙在水田里的奔跑,真是不知道田有多高低、水有多深浅,奔跑了大半天收效甚微。有了第一次的感知,通过反复地实践,接下来的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此耙田技能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加上劳作技能也算了的,慢慢地从班长提升到了生产排长了,全面掌控着一个排的农田生产工作了。自然地像耙田这样的技术活留给了下一任了,接替我们生产排耙田的是位上海知青,人称“小扬州”,自然他祖籍是扬州人啦。
“小扬州”是一位“六六届”,他比较耿直也有点脾气,但他干活很认真,学习耙田很有悟性,他耙田不仅快而且平坦。因为水稻田的平坦与否,跟水稻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落实好排里耙田,给他又配备了一名“七二届”的知青为徒弟,基本“承包”一个排的耙田农活,但他们也很乐意完成排里布置的其它农活,给排里的工作带了一个好头。像他们那样能干活、肯干活、干出好活的知青在我们的连队里也为数不少。经过艰苦的农场劳动,一群有文化、有思想、有技术的年轻人涌现在我们面前,担当起建设农场的重任。后来,有许多知青被推上了农场的各级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至今也有人在光明集团的重要岗位上工作着。
耙田只是众多农田劳作中的典型事例,也是知青们劳动的一个片段与缩影,代表着一个时代、一股朝气、一种精神。从耙田的点滴中浮想联翩,引申出知青们艰苦的农场农田劳动中如插秧、割稻、除草、摘棉花等等千万个点滴与片段,绘成一部可歌可泣历史画卷,必将深深地铭刻在农场知青们的心坎里。成为付出毕生、收获成功、激励后人最丰富的教材,这一个特殊时代的印记,将成为推动农垦发展的原动力。
农垦的发展、现金网站大全
集团的成长,靠的是前人的艰苦创业、农场知青的辛勤劳动与当今光明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了一代又一代农垦人、光明人的接力,现金网站大全
集团辉煌的业绩定将不断显现。知青们留下的时代痕迹是永不磨灭的辉煌,永远地汇入奔腾不息的中国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