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快 乐 果 园
|
|
|
顾品香(作者单位:光明米业)
如今的瑞华果园,是笔者从小生长生活的地方。在那里,有着她美好的童年和回忆,直到1988年,她成家搬离那里,到农场场部开始新的生活。
时光转回1962年-新海农场建场,她母亲从农村来到新海农场果园一连,那里有三个连队,到处都是芦苇荡和用芦苇扎起来的房子的美好风光。她是农场的第二代,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毕业一直就读农场学校,对那里有着相当浓厚的感情。由于她父亲是在崇明县工作的,她们家只能算是半家户,享受的政策也只能是一半。她们家从最初的住楼梯间,大约6个平米左右,然后再慢慢的过渡到到半间房、一间房,生活简单而快乐。她母亲是个很勤劳、很会操持家务的劳动妇女,把她们打理的干净利落,颇具农场特色。每到逢年过节,她们一家人就回农村老家走亲访友,干净整洁成为农场小孩的代名词,看着农村的小孩叼着她们带去的好吃的东西游窜炫耀时,她的心里美滋滋的。80年代以后,她渐渐长大了,生活也逐渐地好转起来。农村的生活与农场差别很大,特别是在七八十年代,农村人很向往农场生活。农场有工资发,有集体住房,连队有卫生所,免费医疗,老了有退休金,这是农村所不能比的。那个年代,家里有哪个小伙子去了农场,简直比中举的还光彩,不愁媳妇不上门。成为农场人是那一代农村人最热望的梦想。
对农场有很深的情结是她从小生长生活的这片土地,亲历着农场的变迁。她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和家就隔条河。连队里除了连片的果园外,还有经济菜园,夏天的时候,每当果子成熟的时候,连队里会把有些小次的水果发给每家每户,2分钱可以买上一蓝子的水果、西红柿、黄金瓜。西瓜成熟的时候,每家派出一个人到连队的食堂里吃西瓜,把那个籽集中在一起,留待第二年供种,那个年代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过得清贫自在。她们家到她上初一的时候搬到了果园二连,一开窗就能触摸得到果树叶。自从学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她就一直感觉她们绝对是住在世外桃源了,四周全是桃树、梨树、苹果树,树下还长着西瓜,一条出连队的小路两旁全是葡萄树,春天的时候,她们置身在花的海洋中,粉的、白的、绿的,好看极了,5月份的时候,放学了她们随母亲到果园中为各种果子疏果,套袋,然后就巴巴的等着果子成熟,到了8月份的时候,各种水果逐渐上市,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中午趁大人午休的时候由孩子王带着偷偷去果园里摘着吃,果皮绿肉白汁甜,吃多了闹肚子,吃饱了到旁边的小河游泳,她是在那里学会游泳的。那条河干净透底,人们可以在河里洗澡,也是挑来吃的,是一条真正绿色环保之河。期中考试语文、政治,凡是需要背诵的,都是在果林中完成的,需要练嗓子的时候一个人躲进密密的果林肆意的开唱…她对那片土地的热爱,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七十年代,文化生活比较贫瘠,电影都是放在墙上投影的,一个连队一个连队挨个放。放电影之前,通常是队长放着大喇叭,广播安排明天的工作,什么割草压青啦,挖洞施肥啦。美美地看完一部电影,人们收回椅子凳子,抱回熟睡的小孩,与身边的果树满足地睡上一觉,明天又是火红的开始。
很留恋儿时的农场连队生活,有时不免有些失落与眷恋。再看现在的瑞华果园,又找回些儿时的影像,写下一段文字,刻下美好的农垦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