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事业部采访手记
施裕(作者单位:农房集团)
题记:第二事业部给我的总体感觉低调、沉稳,但在它低调沉稳的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数字是最好的证明:2012、2013、2014年分别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72亿、1.85亿、3.91亿,三年累计实现7.48亿元,农房集团三年累计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4.92亿元,它们要占据半壁江山。而仅仅2014年,第二事业部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要占农房集团58%。在采访中,他们谦虚地表示,“我们还做得不够,是农房集团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我们还要进一步转型发展”。
向着远方,让自己行进在路上。一如第二事业部党支部书记寿立人所说“同唱一首歌,共筑一幢楼”,让我豁然开朗,这或许就是第二事业部能行稳致远的一个根本原因。寿立人说,现在我们要求大家在同唱一首歌时,要唱准每个音,要和着节拍唱出最和谐的音乐。听罢让人不禁一探究竟。
“农房集团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绝对不能有任何杂音!”
第二事业部总经理郭骥谡是个大忙人,约他几次采访,都因为他在忙,直到4月下旬方能成行。当我们走到郭骥谡的办公室门口就听到了他在打电话,推进办公室,他站起来抱歉地对我们说:“先到会议室等我一会儿,我有一个重要电话。”早在2003年我就与郭骥谡认识。当时的他刚刚从交大南洋房产公司加入农房集团,炯炯有神的眼睛,始终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那年他担任福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负责前期配套。10多年来,从最初的略带青涩,成长为独挡一面并指挥着近10个项目的事业部老总。
见到郭骥谡时,比照10多年前的印象,曾经的奶油小生不见了,举手投足间越发成熟和干练。采访自然从他担任第二事业部老总说起。他说,事业部老总这副担子着实沉甸甸的。经济目标、发展任务、综合协调、项目投资、资金筹措、员工利益等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你。好在,这几年都挺过来,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十分感谢我们的班子和员工,是他们与企业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没有他们一切无从谈起。而且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就是现任农房集团副总裁、原为第二事业部总经理郑建国,“如果当初没有郑总放开手脚,让我大胆干,给我压担子,细心培养,就不会有今天的郭骥谡”。由心而发的感慨,也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因为,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只有珍惜,才会用心、用情去做人、做事,也才会在持续的前行中,创造出不凡。
当我们谈及第二事业部这几年对农房集团的贡献度很大时,郭骥谡由衷地表示:第二事业部这几年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要理性分析。是因为我们的项目地理位置比较有优势,我们绝大多数项目在上海,项目的含金量比起三、四线城市的要高。我们卖一套房,三、四线城市的项目要卖三、四套。但细细分析,我们在项目上还有许多做得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成本控制、营销手段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好项目永无止境。如果说取得一些成绩,我觉得是我们有一批敢打硬仗、善于拚搏、不畏艰险的项目团队。比如,金山朱泾镇的农房·万祥金邸,他们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开工、当年销售、当年收回投资的佳绩。又如,西藏北路的农房·熙藏项目团队在总经理赵秦英的带领下,排除万难,一次次突破项目的极限,创造了项目开发的奇迹。再如,杨浦区112#、118#保障房成为杨浦区的标杆项目,这与以何艳总经理为首的项目团队艰辛付出密不可分。还如,位于松江的农房·松江府也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开工、当年销售的目标。
郭骥谡对下属各项目团队情况可谓如数家珍,唯独没有说到他自己。
记得在2014年时,农房集团为完成上市对赌协议目标,需要第二事业部在净利润上做出贡献,郭骥谡毫不含糊,“农房集团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表示坚决完成。2014年底,第二事业部最终完成了3.9亿元的净利润,成为农房集团利润的最大贡献者。2015年,农房集团要求位于西藏北路的农房大厦提前到6月30日完成装修装饰。目前项目正按照农房集团的要求倒排时间表,抓紧工程建设。郭骥谡表示,面对这些超难度的任务,我们不能违背科学规律蛮干。我们承诺完成是有底气的,是经过科学分析、缜密思考的。
1969年出生的郭骥谡,20多年都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有着丰富的房地产开发实战经验。他说,房地产开发中最重要是三件事:一是土地的落实,二是财务的谋划(主要利息筹划),三是税收的筹划。这些年来,他就是紧抓这三件事。大道至简,越是深奥的道理,经过千锤百炼也就变得越发简单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郭骥谡的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力量——低调而深沉。
“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唱准每个声部,奏响党政合唱最强音!”
采访第二事业部党支部书记寿立人就如同和一位老大哥交流,亲切、自然。记得1987年,我还是一位在读的中专生时,寿立人是当时前哨农场团委书记。记得那一年暑期回农场,前哨团委召集我们开了一次座谈会,作为团委书记的寿立人,与我们共同探讨未来人生之路。当时年轻帅气的寿立人,讲话朴实、洪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起此事,寿立人哈哈大笑地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今天,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岗位的锤炼,让寿立人变得成熟而不失激情,理性不失豪爽,睿智不失幽默。谈及第二事业部这几年的工作,他说,关键是我们班子要带好头,尤其我和郭骥谡之间一定要率先垂范。尽管有时由于对问题的观点不一,会争得面红耳赤,但一旦集体决定后,我们都会坚决执行,毫不含糊。“这是我和郭骥谡这几年形成的默契。我们更不会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企业的利益”。
还有一点就是公司这几年营造“同唱一首歌,共筑一幢楼”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现在第二事业部进一步提出,大家不仅要同唱一首歌,而且要唱准每个音,要跟上农房集团、企业发展的节拍。“我们这几年也为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度身定做职业规划,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寿立人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几年公司成长起来许多年轻干部,如金山项目的朱磊、黄贤,萧山项目的夏晨业,本部的董琪,他们现在都成为项目或公司的骨干和精英。
在公司里,寿立人不仅负责党建工作,还担任金山三个项目公司的董事长,作为班子成员还分管西藏北路项目、松江项目。我笑着问,你忙得过来吗?他说,“如果事无巨细样样都管,那肯定分身乏术。要学会弹钢琴、抓重点,特别是要发挥项目班子成员的积极性。”
2013年,第二事业部党支部荣获现金网站大全
集团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寿立人说,党建工作从来不是空的,一定要和经济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这几年我努力把党建优势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发展成果。在金山B8项目最困难的时候,是我们的党员冲锋在前;在项目营销面临最为困难的时候,又是我们的党员冲锋在前。这些就是党建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相互融合的最好佐证。”
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寿立人一直以“四心”要求自己——对企业、有一颗忠诚之心;对权力、责任有一颗敬畏之心;对员工、有一颗公正之心;对岗位、有一颗感恩之心。为此,他的办公室门一直是敞开的,谁有烦心事,谁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碰到困难,随时都可以找他。
因为牵挂,所以用心。在第二事业部有“四个必谈”——职工发生突发情况必谈”、“工作发生矛盾必谈”、“情绪发生变化必谈”、“岗位变化必谈”。这是寿立人创立的工作方法。寿立人说,不管如何,企业就是员工的家,我们作为党组织必须要关心、爱护他们,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寿立人一有空就喜欢与员工坐一坐、聊一聊,倾听员工心声,问企业发展。在第二事业部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寿立人”,他更像一位“大家长”,给人以力量和温暖。
生于1959年的寿立人要比郭骥谡大10岁,但他们彼此间没有代沟,有的只有相互间的信任。在我采访的几位员工都说,“阿拉寿立人就像阿拉阿爸,阿拉郭骥谡就是少帅,这一老一小搭档得勿要太好啊!”说真的,一个企业的领导班子犹如一个家庭,彼此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补台,这样才能使企业蒸蒸日上,才能奏响党政合唱最强音!
铿锵玫瑰,演绎最美妙的乐章
说实在的,农房集团真正在一线操盘项目的女老总不超过一只手,而第二事业部就有二位。何艳作为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兼任着三个项目公司老总,赵秦英则担任着农房集团难度最大的西藏北路项目老总。这两位女老总,尽管性格各异,但工作起来都同样是敬业、执著,犹如铿锵的玫瑰。
在万阳公司的办公室何艳接受了我的采访。认识何艳好几年,那时她还从事着财务工作,给我的印象是美丽大方。时过境迁,她已成为干练豁达的女老总了。我们的话题从通北路项目说起。通北路项目是现金网站大全
集团第一个“退二进三”项目,地块原为梅林正广和汽水厂,基地正广和办公楼,建于193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物”。何艳说,“尽管项目建筑面积不大,但施工相当复杂。首先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物必须保留原办公大楼。既要保留历史建筑物,又要确保项目成功实施,当时真的左右为难。为此,我们设计了很多方案,征询了很多技术部门,开了不知多少会,最终我们选择整个办公大楼平移再在原址上建造一幢大楼。这是一个险招,稍有不慎将会全军覆没。”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老建筑物平移工程,比当时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难度还要大。2013年11月1日,平移当天,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专程前往现场向全市进行直播。“说句心理话,我当时也是提心吊胆的,万一有个闪失,没有办法交代啊!但谁叫你是项目老总啊,必须要扛起这副担子!”没有想到,看似文弱的何艳,会显得那么得刚毅。好在大楼经过18天平稳“行走”,于11月18日抵达了它的新家。大楼向西整体平移约5.38米,向北平移约3.33米,比原计划提前了2天。它不仅创造了上海市整体老建筑物平移的奇迹,而且对外树立农工商房产良好的企业形象。何艳说:“这一险招还是值得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杨浦区112#、118#项目是保障房项目,位于杨浦区大桥街道112街坊、118街坊内。项目用地面积分别为12658.8平方米、17601平方米。2012年10月中旬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仅用了66天时间,完成开工前的各项手续,于2012年12月20日顺利开工。“为何速度会这么快?”我问。何艳笑着回答:“这也是逼出来的!来自农房集团和事业部的要求,逼得我们无法喘气,我们只有拿出浑身解数,加快开工。当然最主要的是政府支持和团队的合作。”如今112#、118#已全部结构封顶,两个项目分别获得第八届上海市优秀住宅“规划建筑奖”和“房型设计奖”,118#工地成为杨浦区综合创优观摩工地。
“我们做得真不够好,现在面临的资金压力太大了!等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成果,再写我们吧!”采访结束时,何艳再三对我说。望着何艳远去的背影,我想起了何艳对我说的两个词“用心”和“责任”。当了多年的老总,她说感受最深的也就是这两个词。因为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才会用心工作。何艳“做得不够好的”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使命担当、一份对农房事业的拳拳之心啊。
采访西藏北路项目总经理赵秦英之前,我就对第二事业部党支部副书记张娟说,一定要到他们的农房·熙藏售楼处进行采访。其实我是有点私心的,因为农房集团总部今年即将搬迁到那里,我很想先睹为快。
一走进农房·熙藏售楼处,就被它的高雅、精致所吸引。整个售楼处充满着老上海的韵味,让人留连忘返。我一边看,一边在心中暗暗佩服赵秦英,她多年为之奋斗的这个项目,终于初露雄姿了。这个项目是农房集团2010年通过股权收购的,也是农房集团目前为止在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是集办公、住宅及配套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历经风雨,真可谓一波多折,是农房集团目前在建项目中难度最大的一个楼盘。
“施裕,我们又见面了,来我们拥抱一下!”。一见我,豪爽的赵秦英就我一个惊喜。我和赵秦英很熟悉了,一位西北女子,做事干练、执著。
我们坐在售楼处一间别致的会议室开始了采访。赵秦英一开口就说,不要写我,多写写我们的团队。因为我知道这个项目动拆迁是最为惊心动魄的,其中有许多鲜人为知的故事。我们就从动拆迁开始说起。赵秦英说,项目动拆迁的难度之大,难以想象。尽管项目已处于销售阶段,但回忆起当初动拆迁时的情景,赵秦英还显得很激动。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户人家有“4证21户”,一共有103人。这种情况我去了解过,在全市也很少。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无数次上门做工作,动用了所有关系,跟他们谈条件,但他们始终不为所动。赵秦英说:“在动拆迁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家人家祖上其实是很厉害的,蒙古路一带原先全部是他家的资产,后来慢慢变成现在只有2000多平方米了。无论碰到谁,这种心理落差都会有的,何况如今又碰到了动拆迁了。所以,我们始终抱着真诚态度与这户人家沟通,先礼后兵。到后来,我们实在没有办法,申请了“强迁”。即使“强迁”,我们还是做了许多预案,努力不让事态扩大化。2011年7月,在赵秦英和她的团队艰苦的努力下,这个长达8年未能完成的动拆迁任务,仅仅用时一年半的时间,宣告顺利结束。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个项目的动拆迁故事足以拍成一部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电影。
不仅如此,项目建设中也是困难重重。狭小的场地,不仅要有10多个工种操作,而且地下还有两条轻轨线8号线、12号线穿过。项目基坑围护的边界离8号线的边界仅有39米,超出上海规定的50米警戒线。工程难度之大可见一斑。正所谓“螺丝壳里做道场”。他们在施工中,一是加快施工速度,二是围护加固基坑护栏,三是加强24小时监测,同时加强巡视观察,发现裂缝及时采取措施。该项目在农房集团建设史上创下了好几个之最:工程建设最复杂、难度最大、基坑最深(有16米之深)。赵秦英说,除了这些难度外,还有周边居民由于日照、噪音等问题不断上访和闹事。要协调社区街道、居委会、派出所、城管办、治安大队等10多部门,工作真是千头万绪。一个50多岁的女同志,不仅要抓工程质量和进度,而且每天面对那么多突发状况,协调那么多单位,无论是谁都会身心疲惫。然而我们看到的赵秦英依然充满激情,满腔热血地工作着,不得不让我们佩服。赵秦英说,“其实我也有流泪的时候,只不过你们没有看到而已。我不能在我们的团队面前掉眼泪,我要给他们加油、鼓劲!”
张娟说,赵秦英为了这个项目确实付出了太多了。今年她妈妈查出患重病了,一直想回家去看看,由于工程紧、任务重,她都没有成行。她只好委托弟弟悉心照顾妈妈,她也只能利用工作和休息间隙,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安慰妈妈。赵秦英说,待工程不那么忙了,一定要回去看看。
赵秦英说,西藏北路项目能做到今天这份上,套用现今一句时髦的话说,站在风口之上了,猪也会飞起来了。
“于无声处听传奇”。我不禁想起了农房·熙藏这句广告语,这不正是何艳、赵秦英和她们的团队的真实写照吗?!她们书写了农房集团项目开发史上的传奇,演绎了一曲农房人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的最美妙乐章!
“来到农房,就是农房人,我要尽快融入农房,开启自己最美好的人生乐章!”
认识马朝晖是今年农房集团在镇江召开落实工作会议一次小组讨论会上,他提出的“钓鱼理论”,让我印象深刻。他用这个形象比喻极力希望农房集团成立自己的营销公司。作为农房新人,敢于在这样的场合直言,我甚是佩服。也就是这次让我记住了马朝晖——第二事业部松江项目公司总经理。
五月的一天,我在张娟的陪同下,驱车一个小时,如约来到马总的松江项目公司。一见面马总就认出我来了:“上次开会我们一个小组的”。
一坐下来,马总侃侃而谈。来自河南郑州的他,同济大学工民建毕业,在上海建工农房集团工作了6年,在两家私营企业工作了11年。“为什么要从国企跑到私企呢?”马总说,在建工农房集团,的确有很好的仕途了,农房集团也把他列入农房集团总工程师后备人选报市委组织部了。但他不愿意走纯技术路线,骨子里喜欢搞经营,喜欢做项目。于是,毅然选择了辞职。随后11年里,他在两家私营企业里都干得很好,深得老板信任。后因为一是想回上海工作,照顾家庭;二是“他们也没有项目给我做了”。马总说,“我似乎和农房有缘分”。他清楚地记得,2013年10月25日上午接到农房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的电话,让他来面试。当时面试他的是农房集团总裁助理刘权平。几番交谈后,刘总当即把他推荐给农房集团总裁沈宏泽。“下午我到了沈总的办公室,和沈总作了深度交流后,沈总就问我到松江项目当老总有问题吗?我表示只要能在上海工作就行。想不到,沈总立即拿起电话打给郭骥谡,电话中当即决定我担任松江项目的总经理。我真没有想到,沈总决策的速度会如此之快。这种办事速度、这种魄力让我有点受宠惹惊,我至今难忘。”
在松江项目工作一年半的时间里,马朝晖没有辜负农房集团领导和大家的期望,仅用了五个月时间就拿到施工许可证,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开工、当年销售的目标。我好奇地问他是如何做到的?马总说,做任何事都要想办法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并未雨绸缪。和政府部门打交道,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换位思考。“我常常会给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困难,我也实话实说。这样一来一去,彼此之间建立了信任,这种信任让我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作为农房一位新兵,马总也坦承,在工作中遇到过阻力,甚至有冲突。比如,在松江府的产品定位上,大家争论很大。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意见,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对的。如今农房·松江府已成为松江一个标杆楼盘。一期已去化了380多套,均价20000多元/平方米。
10多年做项目老总生涯,让他成长成熟,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对大势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沉住气、为他人着想、说该说的话,这是我在铭源工作时公司董事长给我的忠告,真的让我终身受用”。放弃年薪80万元的收入,再次踏入国企,马总说,我看重农房给予我的平台。既然已是农房人,就一定会竭尽全力为农房的发展作贡献。这是我做人的原则,也是我10多年做项目老总历练的结果。1973年出生的他,正值开拓的年华,期愿在农房集团的画卷上,尽情挥洒他坚守的梦想,瑰丽而精彩!
“同唱一首歌,共筑一幢楼”,其实就是要共同唱好企业发展这首歌,共同建设好企业这座大厦。第二事业部在他们前行的道路上,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春天用汗水播下点点希望,秋天必将收获累累硕果。我们也相信这一天将很快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