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全力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记光明米业海丰农业总经理赵田芬
 
    有人说,他是一颗种子,播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有人说,他是一滴雨露,覆盖到哪里,就把哪里的万物滋润;有人说,他是一缕阳光,照射到哪里,就把哪里的阴霾拨开。他就是光明米业海丰农业总经理赵田芬。
 
    是的,自2009年上任以来,赵田芬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为中心,带领全体员工奋力拼搏、改革创新,短短数年,海丰农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粮食产量四连增,麦子单产由过去的600斤提升到850斤以上,水稻单产由900斤提升到1150斤以上;
    职工收入年年提高,每年增速在10%以上;
    完成稻麦种植技术革新5项,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得现金网站大全 集团科技成果奖励一项;
    培养3名高级人才、19名中级人才。
    ……
    难怪,一位亲历海丰农业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老职工伸出大拇指说:“他可是个大能人!”
    强根基 打造专业人才团队
    “铸造一支拉得出、打得赢,善于攻坚克难的技术团队是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这是赵田芬有关人才培养的名言。为此,他立足公司当前生产实际,着眼农业未来趋势,以公司需求、员工愿望为基础,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订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员工迅速成长、成才。
 
    在人次培养过程中,他始终坚持“项目搭台,合作培养,以我为主”的理念,巧借院所智力,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目前,海丰农业已与扬州大学、上海市农科院等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作物生长发育各关键时期,他积极组织院所专家技术指导专家组进行诊断,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采取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传播具体田间管理知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在海丰基地得到了大力普及,提高了广大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科学种田水平。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技术培训第一线,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送技术全面、水平层次更高的科技人员。无论工作多忙、多繁杂,他都会抽出一部分时间,围绕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独自编写培训材料,每年他亲自授课次数都在3次以上。他的这种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的举动,加速了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技术队伍成长成熟,对公司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抓管理 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赵田芬相信管理出效益,他始终把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提质增效的“良方”,苦练“细”功,努力实现公司降本增效。
 
    规范制度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他牢牢把握“提升高度、强化深度、增加广度、加大力度、掌握适度”原则,结合公司实际,带领一班人梳理、修改、制定和完善涵盖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工程施工、科技管理、物资管控、人才培养、安全办公管理等全领域60余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了“凡事有章可循”,形成了“用目标导航、按计划行事、用制度约束人”机制,保证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高效地运行。
 
    深入一线,实施靠前管理。无论是农忙还是日常田间管理,赵田芬都要求公司班子人员、种植农机有关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跟班作业,现场督导,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严把质量关,从浸种、整地、播种、水管、肥料运筹、有害生物防治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技术路线要求执行,充分发挥靠前指挥作用,保证各项技术规程不折不扣执行。
 
    以人为本,强化行为管理。他充分利用政治理论学习和技术研讨会等形式,向全体员工讲形势、明任务,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他狠抓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加强劳动纪律和请销假制度,带领公司领导班子对各级管技人员及普通员工进行工作纪律、行为规范不定期稽查,从根本上杜绝了迟到、早退、自由散漫等不良现象。
 
    重基础,夯牢技术革新根基
    2011年,光明米业组建以前,公司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比较欠缺,仪器设备匮乏,实验条件不具备,仍停留在田间观察试验的层面上,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原始,基本呈现“一个烘箱,一杆秤,所有试验都搞定”的尴尬局面,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为了彻底改变试验、检测落后局面,赵田芬从试验、检测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服务于生产经营、技术创新、服务于耕地质量提升、服务于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等中心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争取上海市财政资金扶持,同时,他号召公司上下勒紧裤腰带,从公司办公费中挤出十余万元配套资金,购进了一大批检测、化验仪器及设备,更新改造化验室,完善检测手段,改进技术方法,提高试验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了规范化的测土配方施肥实验室一座,打造了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实现了数据采集多样化、分析设备自动化、样品测试标准化、数据管理信息化。有效增强了公司检测、化验能力,科技创新手段和基础能力大大增强。
 
    谋发展 立足生产抓科创
    赵田芬上任伊始,公司及周边地区在水稻栽培技术上仍然一直延续着人工插秧和机插秧为主的栽培模式,人工使用和作业效率低矛盾尤为突出。
 
    目光敏锐的赵田芬敏锐地指出“长远看来,人工插秧和机插秧的水稻种植方式,在海丰农业肯定走不远,我们必须加快速度,向机械播种方向发展”,说干就干,他倾注大量的精力,着手组织公司栽培、直播、农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水稻机械旱直播、宽幅机械水直播技术研究,成功研制了宽幅折叠式多功能水直播机,获得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形成了水稻机械旱直播、宽幅机械水直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司传统的水稻播种、插秧栽培局面,当年即节本增效达1000余万元,为公司生产经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该技术体系的日趋成熟,在周边地区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紧接着,他着力在秋播作物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一方面在秋播作物种植方式上,他积极改革现有麦子机械条播向宽带播种转变,2012年,他主持麦子宽带播种技术攻关,形成了以麦子宽带播种机为基础、以栽培技术为配套的宽带播种综合技术体系,率先在区域内实现了麦子播种宽带化,麦子单产提高100斤以上,应用当年即扭亏为盈;另一方面,赵田芬坚持以市场需求和效益最大化为导向,力主逐步优化公司秋播种植结构,他主张适度发展油菜等高效经济作物、扩大小麦种植比例、压缩大麦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青贮大麦作物,构筑了规模适度、生产集中、资源高效利用的粮经饲三元秋播种植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公司近三年来秋播作物经济效益的逐年提升。
 
    然而,他并未就此止步,近年来,他又先后发起水稻机械穴直播、油菜机械播种等栽培技术攻关,组织稻麦油生产配套农具研究,为稻麦轻型栽培技术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说,赵田芬是一粒种子,那就是深深扎根于海丰这片热土的铜豌豆;如果说,赵田芬是一滴雨露,那就是泽被着一方生灵焕发生机的春雨;如果说,赵田芬是一缕阳光,那就是永不停歇播洒光明写春秋的骄阳。而今,赵田芬正迈着豪迈的脚步,引领着海丰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沈庆雷/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