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新春(作者单位:梅林股份冠益公司)
2015年7月7日 乙未年五月廿二 小暑 周二 小雨20-23°
写下日子,惊觉今天是7月7日。岁月如流,卢沟桥的炮声,已过去七十八年了!而这七十八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
七十八年前的今夜,卢沟桥畔,以寻找一名“失踪”的士兵为由,日本鬼子悍然对宛平守军发动攻击,二十九军奋起反抗。这一天,成为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在此六年前,日寇已经侵占东三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抗战也已坚持了六年。而国民党还是顽固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把主要兵力用于围剿红军。一直到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才被迫停止围剿红军。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经过不懈努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正式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而此时,上海的淞沪会战正打得如火如荼,一直坚持了三个月,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今日四行仓库墙上的累累弹孔,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而冠生园创始人冼冠生先生,曾捐出大量食品犒劳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被冯玉祥将军誉为“现代弦高”——弦高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商人,曾智退秦师,救国有功。
屡遭列强欺凌,又经历多年混战,国力疲弱,正面战场还是节节败退。当年12月,南京陷落,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一时“中国必亡论”甚嚣尘上。次年春,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中国速胜论”又出现了。
1938年5月,针对此两种论调,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会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提出“民兵是胜利之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这真是一针见血的精辟!今日我重读《论持久战》,依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试想自己早生五十年,读了这样的文章,一定投笔从戎,打日本鬼子去了!
而当年,正是这篇文章,燃起了全民族的信心。
共产党,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利用组织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当正面战场受挫,共产党游击队依然战斗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了敌人的脚步。
国民党方面也深受震动,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通令全国。
于是,正面战场以国民党为主,敌后战场以共产党为主,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犬牙交错的战斗。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就是在皖南事变这样亲者痛仇者快的恶劣事件下,依然保持理智,以极大的牺牲,换来统一战线的稳定。
终于,《论持久战》中的论断一一实现。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已是强弩之末。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作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4月底,苏联红军攻克柏林。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本土扔下两颗原子弹,苏联红军出兵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对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唯一一次取得完胜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精神,气贯长虹,光照史册。
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中华大地,和平的阳光已照耀了六十六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只有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强大再强大,才能保证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才能自豪地说:中国人民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