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作者单位:良友集团海丰农业公司)
还记得初来海丰报到,我背着行囊,来到元华农机站。与站长一番交谈后,我一人静坐于窗前,透着布满灰尘的窗户,太阳底下有几名驾驶员在维修车辆,他们穿着工作服,衣服上尽是油渍。办公室里很安静,站长突然抬起头,指着窗外说道:那边四个人中,最小个子的,是你的校友,09年这个时候过来的。说完,又忙开了。
只见那小个子校友,戴着鸭舌帽,看不见鼻子看不见眼,黑一块机油灰一块泥,跪在地上,嘴里叼着笔,两手扶着拖拉机侧着脸向上看着,时而在本上记录着,时而和旁边人谈论着。我起身推开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我咬了咬牙,他乡遇校友,得过去打个招呼啊!“师兄你好,我刚来的学弟,请多关照!”我客气道。只见校友抬起了头,布满油渍的脸被太阳烤得红彤彤,汗珠豆大,样貌俊朗。只听她咯咯笑道“不敢当,不敢当,师姐才对,你好你好,我叫杨亚峰。”
啊!!我呆在那里,忘记自己衣服被汗渗透。对,这就是我的校友,杨亚峰。
一个女孩子,整天和农业机械打交道,一身油一身灰的,家人很反对。但是,她无限热爱这片广阔土地和对农机发展的美好愿景,说服了家人,义无反顾地扎根于海丰农业。2009年实习期结束后,表现出色的她被调到农机管理部,负责档案管理、科技创新、专利申报、数据统计、宣传报道等工作。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发现了自己的理想。
此后,她始终如一地坚持深入基层,积累知识。白天她深入田间地头跟踪农机作业情况,晚上还要理材料、赶图纸。她总是谦虚向老驾驶员请教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询问和记录不同机具实践中的优缺点。六年如一日,如今,她已被农机条线戏称为“农机活档案”,各个农机站要查什么,不用找,找小杨,全在她脑子里。
在水直播机实践推广过程中,她坚持到第一线,查不足、记数据、谋改进。由于长期在烈日下暴晒,皮肤严重晒伤,但是她仅擦点药,又奔跑在田间地头。驾驶员张师傅开玩笑说:“女汉子,回家歇歇吧,破相了,可没有人要了!”只听她清脆的答道:“没事,我家我作主!”说完又专心苦干去了。大家都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看小杨就是个男子汉。”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她的女儿一直由在安徽爷爷奶奶带着,她却很少回家看孩子。每次回老家,女儿总会用粉嫩的小手捧着她的脸,清澈的双眸透着奢望:我要跟妈妈在一起。她总是,瞬间泪如雨下,自责不已。通过几年如一日的努力,她参与的公司农机小改小革,先后申报发明专利3件,受理2件;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5件,受理15件。
工作中她渐渐意识到,要干好本职工作,除了工作作风不实不行、专业知识不精不行、工作思路不清不行、理论水平不高不行,还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作为一名理科生,文字功底相对薄弱。于是,她利用业余时间,努力读书看报,不断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几年如一日的学习、再学习,如今的她已是农机条线宣传工作的排头兵。在宣传工作上,她从不单纯地追求新闻稿件数量上的提高,对稿件的质量非常苛刻,发到网站上的稿件每一篇稿件她会反复阅读、不断修改、不断完善。近几年来,她的投稿数量始终位于公司通讯员前列,可是谁又知道,每一篇稿件里,有她多少个挑灯奋战的夜、有她多少汗,有她多少心血。
这就是不断地发着光、不断地散着热的杨亚峰,一位农机战线上不怕风不怕雨的“女汉子”,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埋头苦干的好员工,一名高举先锋旗帜的普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