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书,我爱生活
——由2017年上海书展想起
施裕(作者单位:光明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8月16日开幕了。对爱书人来说,这是场名副其实的阅读盛宴:今年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汇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15万余种图书,900多场文化活动以及免费文学讲座遍布上海全市16个区。书展这一周,阅读成为这座城市绝对的主角。
每年的上海书展成为上海的一个标志,上海是有一个有温度的城市,书展也是温度之一。我几乎每年都要去,在人来人往中选一本喜欢的书,似乎一种独特享受。在人们低头于大小屏幕上指指点点就能获得电子阅读的当下,书展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上海书展给出的答案,简单而直接——重视书展,正是重视阅读。
读书有何意义?近日看到一篇读书“三境”,很受启发,与大家共享。
一是有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避风港。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以退为进、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
二是无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诗意的栖居地。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左冲右突、内心喧嚣的浮躁,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苏州有一家大型书店,一个特点就是拥有非常长的楼梯,其意图就在于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生活方式。
三是忘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气质的涵养源。读书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一些新东西,增加见闻之知,更在于滋润心灵、塑造人格、熏陶气质,提高德性之知。每每翻开书本,都会被那些浩然正气所感染,“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文天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有“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报国志向;“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有“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坚定信念。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
我想书展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对阅读的引领,把读者推向品质阅读的“深水区”。营造书香城市、书香中国,需要的正是踏踏实实的作为,夯实阅读的根基,把阅读送到更多人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