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一种看见
谢伟(作者单位:光明地产华都大厦公司)
建国70周年将近,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三届们,也步入了古稀之年。昔日为之奋斗的事业,已经交棒给了更有活力的年轻一代。曾经的青春和芳华,融入了民族崛起、祖国强大的滚滚洪流。于无声处,自有风流。
昨天经过上海图书馆,尘封的记忆又鲜活起来。这里曾经是牛奶公司乳品二厂的旧址,文革前后安置过许多知识青年,他们中有我认识的朋友。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起,依然心动。
我是在一次学习中认识陈兄的。一日见他涨红着脸进来,举着手里的出入证说,好好的乳品二厂,写成了乱品二厂,一副气自难平的模样。大伙凑过去一看,字迹潦草,还少了笔划,果然有些“乱"。陈兄是乳品二厂老三届职工,不知道是做什么工种的,只知道在当时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候,一直在坚持学习,很有个性。印像中的他不仅思想活跃,学识丰富,还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如此“乳"、“乱"莫辨的出入证,自是难以接受。
粉碎四人帮之后,陈兄参加高考,毕业后留校当了大学老师。
如果说和陈兄只是认识,我和小邓姐则既是同行,又是朋友。
小邓姐是牛奶公司老三届高中生,生得小巧玲珑,美丽温婉。文革结束后,知青中的老三届已不再年轻,老高中不少人已经结婚生子,然而对知识的渴望如岩浆喷发,再也不可抑制。据说当时牛奶公司的一些发奶员(还兼发牛奶卡和收银),清晨四五点钟就在遍布全市的菜场、里弄牛奶棚开始工作,七八点钟一俟工作完成,即刻奔赴不同的教室,一边听课笔记,休息时还在抽屉里清点营业款。
要说小邓姐,市重点高中毕业,妥妥的学霸一枚。关于她的读书情况,牛奶公司曾传过这样一则趣闻。
小邓姐在业余大学读书时,已经当了母亲,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看着行色匆匆,既要工作还要带女儿的“大龄学生",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和她分在一组,生怕学习上被拖了后腿。期末考试时,小邓姐尽显学霸本色,各科成绩均取第一,令同学们叹为观止。
我对小邓姐的学识是服气又服气的,基础好、学风踏实,再忙也能挤出读书的时间。数理化、文史哲、英语和地理,一如既往地强。学过的知识,仿佛刻录机一般印在了脑子里。改革开放外资进入后,小邓姐的外语优势凸显,被外企录用,担任了领导。许多年前曾邀我加入,只是我的外语太差,实在没有这样的底气,婉言谢绝了。
陈兄和小邓姐在牛奶公司时,都是单位里姣姣者,他们专研业务,引领学习进步。之后投入其他领域,也都是力量中坚。知青返城后,农场局(光明集团前身)一时人才济济,成为市里各行各业觊觎人才的宝库,此是后话。
牛奶公司是光明乳业的前身,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只知光明不知前者,其中的传承也知者寥寥。光明集团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如今产业结构更加宏大先进,光明乳业成为行业翘楚,产品不仅走入千家万户,还是国际市场的竞争者。所有这些,我想我和陈兄、小邓姐们都是乐见其成的。这里有我们奋斗的足迹,我们一直都引以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