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水产集团工会学习贯彻十八大工代会精神 激活劳模工作室创新效应
|
|
|
水产集团工会学习贯彻十八大工代会精神激活劳模工作室创新效应 中国工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强化职工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和应用转化”。水产集团各级工会在学习贯彻工代会精神中,坚持聚焦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持续深化创新活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成为职工发明创造、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充分发挥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孵化器”的作用。 水产集团各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企业技术难点、重点上,积极承担企业在生产中创新课题和创新攻关项目,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创新能力。“钱友林远洋渔业创新工作室”是一家全国远洋渔业创新工作室,针对南极磷虾捕捞的新战场,工作室成员上海市劳模、大型拖网总船长宋连新牵头组织骨干力量,在深入了解南极渔场气象和国际履约的基础上,针对南极磷虾捕捞中难点、重点,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通过不断试验和改进,攻克了“南极磷虾白天下沉深,夜间浮于海水表面生活”,夜间生产产量往往比价低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全天候”生产捕捞。“金卫国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游速快、位置掌握难等特点,通过对现有渔探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应用多机动目标跟踪技术(MMTT)自动跟踪鱼群,解决了跟踪过程中多个目标及不在跟踪之列的其他目标的杂波、虚警等回波问题,形成新的三维显示图像,直观反映网船、鱼群和网具之间的空间三维关系,为实现精准捕捞提供实时信息支持。“浮水鱼群声呐捕捞法”使船队的金枪鱼“浮水鱼”捕捞产量提高27%以上。蒂尔公司“高荣夫劳模工作室”根据摩洛哥现有生产船舶的吨位、主机功率等理论和实际数据,在对网具、网板、属具及辅助渔具器械进行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开展新网具的研发创新改良工作,开发出适合摩洛哥现有船舶拖力下的新网具。新网具的运用,使摩洛哥船队16条船每年可以节约燃油960吨左右,费用近百万美元,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在水产集团各级劳模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努力下,创建了“浮水鱼捕捞法”、“海鸟+雷达观察法”、“冷海水+盐巴”等一批新的捕捞法和质量保证法,实现了产量的提升。开创公司劳模工作室参与的科研项目“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在2021年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今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生态高效捕捞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海产品海陆一体化冷链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创制”项目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充分发挥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练兵场”的作用。 水产集团的各级“远洋渔业创新工作室”以及“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集聚了10名全国和市劳模以及全国、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们都是拖围网生产上“独角兽”,特有生产中“独门武器”,有着许多十分宝贵经验。为传承好经验,充分发挥好劳模工作室辐射作用和培育功能,把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建设成为技术创新、人才集聚与培养的平台。水产集团各级工会组织与工作室签订带教协议,通过劳模工作室的“师带徒”,“传帮带”带教一批批海上“季度之星”,解难题、讲技术,让年轻船员经受实践锻炼,练就技能本领,培养造就了一批新的年轻职务船员。近年来,水产集团三家远洋渔业公司已经培养出船长31名、轮机长38名;一批新的大副、大管轮等各类职务船员。多名新船长捕捞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青年船长周传家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为远洋渔业发展造就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务船员队伍。 水产集团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作为水产集团工会工作的重要品牌,将不断发挥引领、带动、示范、教育方面的作用,把水产各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成为技能上的传承者、创新上的引领者、行动上的示范者,在推进水产集团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海洋食品企业中,实现企业创新成果争相涌现、拔尖人才竞相迸发。(李军)
|